第50章 众生相(五)(第3/4页)

他竟有些失笑。

这要是他自己的敌人,他恐怕都不会如此挂心。

秋日夜寒,露水凝在枝丫与树叶间,沈蕴玉到太极殿的时候,少年天子并没有坐在太极殿内,而是站在屋檐下,望着窗外的夜色。

太极殿里没有旁的人,想来都已经被屏退了,只剩下顺德帝一个人在赏秋月。

京城的秋夜很美,风一吹过,树叶就跟着唰唰的摇晃,他昂头看天,看月,看树,与帝姬争吵时沸腾的血液与燃烧的愤怒都已经干涸冷却,变成了飞灰般的孤寂,一直绕在他的四周,让他看上去比平时更沉静了些。

沈蕴玉发出来些脚步声,低头行礼,道:“臣见过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顺德帝只摆了摆手,沈蕴玉便放下手,安静地伫立在顺德帝之后。

顺德帝先不问案子,也不说话,等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道:“沈爱卿,你觉得,朕这个皇帝,做的可有错处?”

沈蕴玉面上不显,心里却紧了两分。

顺德帝原先并非是太子,他行三,上头有一个帝姬,最上头还有一个先太子,原先顺德帝还是三皇子的时候,便与太子斗的水深火热,后来历尽艰险才登上基,顺德帝的登基指路与很多皇帝都是一样的艰难。

且,顺德帝并不能算得上是“才”,他聪慧不如江逾白,狠辣不如沈蕴玉,胆大不如康安,薄凉不如太后,他只是恰好是三皇子,又恰好先太子死了,才轮得到他。

顺德帝自知资质平庸,成皇帝后也称得上负责,虽偶尔沉迷美色,但大多数时候还算勤勉,现在大奉一无天灾,一无外患,风调雨顺,下面的官员各司其职,顺德帝就算是不怎么勤勉也没关系,于国本没什么动荡。

但顺德帝偏偏这么问,那就是顺德帝自己不想再这么“安稳”下去,他想动手,掀起来一场动荡。

大奉朝堂现在的问题,不,应当说,

在顺德帝的眼中,大奉朝堂的问题,便在于顺德帝掌权时间太短,压不住群臣,他虽然贵为皇帝,却处处被群臣掣肘。

顺德帝早就有想法了,只是一直忍着,想一刀刀慢慢砍,今日想来是在康安帝姬那里受了刺激,想要见一些血来。

那就又到了用沈蕴玉的时候。

“圣上是明君。”沈蕴玉静默在一旁,道:“您虽不是千古一帝,但亦是守国之君,有您,是大奉的幸事。”

顺德帝坐在墨玉所打造的案牍后,片刻后,道:“便只有你会与我说一句真话。”

换个人,肯定不敢当他的面说他是“守城之君”,守城之君什么意思?就是打不出去,只能在自己家里守着。

沈蕴玉依旧安静地站着,他站着的时候分外好看,脊背挺直,像是一柄枪。

顺德帝就喜欢沈蕴玉身上的劲儿,沉默不言,但每一句话都会落到实处,从不会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骗人,不轻易与人争执,但出鞘必见血,这是他最趁手的刀。

顺德帝转而垂眸看桌上的奏折,终于说了正题,他道:“之前让你办的案子,现在办的怎么样了?”

沈蕴玉便躬身呈上身上随身携带的卷宗,道:“回圣上的话,走私案主犯现还未抓捕,但臣已查明,当朝刑部右侍郎陆远山、刑部司务何采,与走私案有勾连。”

顺德帝翻看了两眼卷宗,大概是心中早有准备,所以他脸上没出现什么暴怒的情绪,只是抽了抽眼皮,然后将卷宗丢回到沈蕴玉的身上,冷冷的丢下了一句:“抓,查,审,三天内,朕要知道所有经过。”

沈蕴玉领命后,却并没有撤下,而是道:“启禀殿下,陆远山是何出身,臣已知晓,但,臣曾查过何采的跟脚,却没有任何消息,只知他是从江南被康安帝姬带回来的人,旁的,南典府司内也没有卷宗。”

乍一听到“康安帝姬”这四个字,顺德帝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裂隙,沈蕴玉从那一丝裂隙之中,窥探到了一点姐弟阋墙的味道。

这一次,顺德帝沉默了很久。

沈蕴玉也不讲话,他只是把自己查到的都呈给顺德帝,顺德帝想要怎么处理,他从不置喙。

顺德帝终于开了口,他道:“查。”

这就是让沈蕴玉连着帝姬一道来查,但最后办不办,却还要再看。

不过,连帝姬都要查,那整个京城都得跟着动一动了。

沈蕴玉垂下眼睫,道了一声“是”,然后又道了一声“微臣告退”,便从太极殿中离开。

他从太极殿离开之后,便先回了北典府司,将人分成四拨,一拨人去抓周伯良,一拨人去抓何采,他则亲自带人,去陆家逮陆家老一陆远山,又留了最后一拨人,去抓和涉案有关的其他人员,比如怡红楼里的留仙姑娘,一些与此案有关的小鱼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