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44 四十四章(第3/4页)

他看向闻山长,笑眯眯拱手作揖:“老师,劳烦你给我们村的祠堂,写快匾额如何?”

祠堂?大家听得莫名其妙,面面相觑。

清水村乃是杂姓聚居,哪来的祠堂?

程子安笑道:“阿爹打算出些银子,在村北面那块空地处,修建一座和善堂。”

村北面靠近河边的地长满了荆棘,石子多,一直荒废在那里。

程子安与程箴提过此事,村里人出人力帮忙,修两间祠堂,只需要些木料与砖瓦,不过七八两银子就能修得很好。

程子安从辛寄年那里赚到的银子全部拿了出来,这座祠堂,实际是他出的钱。

程箴道:“和善堂并非程家的宗族祠堂,更不属于某家某姓。这座祠堂,里面不敬祖先牌位,只敬天地善心。以后村里人议事,能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之地。我程箴在此许诺,只要我程家在,祠堂由程家修缮,每年再拿出十两银,谁家遭了大灾,遇了急症,可以从中支取一两银子,帮着救救急。虽说杯水车薪,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谁都不愿意遇到事,可万一呢?生急症,房屋着了火,谁敢拍着胸脯保证不出意外。

能白得一笔钱,何乐而不为。

大家听得喜上眉梢,纷纷夸赞程箴高义。

程箴继续道:“谁家招上门女婿,和善堂会拿出一两银,当做贺礼。”

招上门女婿才有一两贺礼,孙三壮想到自己的儿子女儿,眼珠子一转,大声道:“程老爷,要是娶儿媳,难道就没贺礼了?”

程箴笑道:“村里的喜事多,要是娶儿媳妇也要出一两贺礼,和善堂真拿不出那么多钱啊。”

这倒也是,村里的半大小子如雨后的青草,一茬茬长大,光一年随礼下来,就要一大笔银子。

虽舍不得一两银子,但与娶媳妇来说,两相比较之下,孰轻孰重,大家各自心里有算计。

闻山长苦苦思索到现在,终于理清了程子安的做法。

程子安从不出言否认他们的看法,未曾直言指使,要他们如何行事。

最令闻山长称妙的是,程子安先是给村里的人戴高帽,夸赞他们疼爱儿女,善良。

接下来,程子安话锋一转,将矛头全部对准了外面,都怪他们污蔑了清水村。

村民当然会维护自己的村子,矛盾瞬间转移。

到最后,程子安拿出了和善堂,程箴再次提到招婿上门。

闻山长惊讶发现,他们竟然没一人再反对,而是将心思转向了一两银子。

人心啊!

闻山长只感到心头万千滋味,眼神从盘腿坐在案桌上的程子安身上掠过。他身边围着一群孩童,正在嘀咕说笑,与他们分食一块糖。

全然不见先前带领村民呼喊时,一呼百诺的领头模样,回到了他这个年纪的淘气。

程箴在招呼莫草儿分春牌,闻山长眼神从程子安身上收回,笑道:“清水村的百姓仁义,老朽深感佩服。不如,要是大家不嫌弃,我再写些春联,劳烦草儿姑娘,将春联送到各家去。”

能得到闻山长笔墨,他们都舍不得张贴,哪敢嫌弃,高兴得连连作揖道谢。

“草儿,你给我一份春牌。闻山长的春联,还得劳烦你记在心上,别忘了我家。”

大家笑着与莫草儿莫花儿打招呼,上前领春牌。

莫草儿明白闻山长将这件事交给她,是在暗中替她撑腰打气。

从出生到现在,莫草儿从来没这般被看中过,她心头滚烫,眼睛闪亮无比,脆生生答应了。

莫花儿亦如此,不见了先前的厉害,脸上堆满了笑,嘴里甜得很,脆生生喊着叔伯婶娘,手脚麻利帮着忙。

程箴陪着几个年长的老人说了一会话,交待了莫草儿他们几句后,叫上与孩童们玩耍的程子安,陪着闻山长回家。

闻山长负着手走在最前,与落后一步的程箴说着话。他好似没听到身后程子安的动静,转身回头过去。

程子安站在路边一颗柿子树下,仰头望着光秃秃枝丫上红艳艳的柿子。

“真是嘴馋,柿子早就被鸟儿凿空了。”闻山长笑着道。

程子安跑上前,笑道:“先前我吃了韩五郎给我的柿子,他说是从山上树上摘到的,真是甜呢。”

闻山长问道:“韩五郎,可是那个韩大山的儿子?”

程子安点头,“对,韩大山去世两年了,他阿娘就是厉害的罗娘子。”

闻山长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先前为何会不留情面,问他们如此尖锐的问题?”

程子安垂下眼眸,平静地道:“这些问题,并非问他们,而是说给其他的妇人姑娘们听。”

闻山长与程箴都愣了楞。

从头到尾,程子安就没妄想过,能得到村里面所有人的同意。

他让他们选择反对或者赞成,是为了从数据看出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