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2/3页)

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一时不少人点头,傅延沉吟片刻,“那怀化、辅国二位将军可托此重任。”

怀化将军伏虔,乃伏老将军之孙,年纪虽轻,但颇得真传;另一个辅国将军罗兴,则是伏老将军挑选的继任者。

这个安排很妥当的,解辛却暗哼一声:“也不是非伏姓不可的,伏虔才刚及冠,到底年少。”

他拱手:“臣以为云麾将军更胜一筹。”

云麾将军廖贯,才从羽林卫调去京营不久的主将,继傅缙后的第二位贵妃党主将,亲解辛。若新朝堂分傅解两派,廖贯就是解辛的人。

萧太后实际并不喜欢伏老将军,全因大行皇帝立太子之时,老将军劝过几次,立幼不立长,太子年岁太小,都有些不妥。

心念微转,她主意已定:“辅国将军罗兴为主,云麾将军为副,后者为监军,旨到率二十万大军,即可奔赴西河,镇压叛王。”

令旨意火速发往京营,另有粮草军备,诸臣一一领命匆匆忙碌去了,余者继续哭灵。

傅延忍了又忍,待众人一退,他急道:“监军一职,廖贯不适,请娘娘三思!”

虽他不懂军事,也知行军打仗怎能两头大?这廖贯副职,偏偏又任监军,监军有监督辖制军中一切包括主帅的权责,这么一来,有分歧时该听谁的?

解辛即时反驳:“罗兴乃伏家心腹,今陛下初登大宝,怎可将大军和战局悉数托之?”

说到底还是不信任。

下面二人剑拨弩张,上首小皇帝抬头看了眼萧太后,萧太后却不吭声,显然默认解辛说法。

傅延无法,只得话锋一转:“娘娘,逆王这边不妨从轻发落,处置首脑一干人等便罢,如今万万不能再引朝局动荡。”

所谓逆王,即是大行皇帝临终前擒下的三皇子,还压在大狱里,没来及处置。

解辛却不同意,好不容易大胜,当然是得斩草除根,以免死灰复燃。

两人争吵起来。

最后萧太后折中一下,再往下处置一层,余者便罢。

这事让傅延处理,还有协调出征大军,领命后,他匆匆退下了。

解辛留了一阵:“娘娘,傅延朝中权柄甚大,其子又为京营主将,需多多留神啊。”

涉政又涉军,偏臣壮主幼,得慎防尾大不掉,将来压迫幼主啊。

解辛见太后眉心微微蹙起,趁机劝:“那傅缙,不妨调出京营,好削傅延之势一二?”

“不可!”

萧太后这回毫不犹豫驳了,傅延是和她有些意见出入,但镇北侯府到底是多年自己人,军中本来人少,怎么自断一臂?

“行了,你赶紧下去,先把大军出征事宜处理妥当。”

“是。”

解辛讪讪走了。

他才出门,便有一宫人来禀:“娘娘,镇北侯夫人入宫请安。”

楚姒近日都围着萧太后打转。而萧太后多年盛宠,后宫只有敌人没有朋友,新帝登基,大行皇帝的后宫需要马上挪位置,见楚姒,便吩咐她帮着盯一下。

楚姒入得门来,忙福身请安:“陛下万安,娘娘万安。”

国孝期间,人人一身素服,不见喜色,楚姒亦然,只她虽神色悲凄,但掩不住的精神奕奕。

萧太后还不知道她?她可没忘记当初对楚姒说过的话,皱了皱眉,“阿姒,如今本宫用人之际,绝不可自断臂膀。”

当初说的时限,赶不上局势变化,她强调:“你那心思,先给本宫收一收。”

仿佛一盆冰水当头浇下,楚姒殷切的表现维持不知:“娘娘,你当初……”

“此一时,彼一时也。”

贵妃已一跃成太后,摄政临朝,威仪远非昔日可比,被瞥了一眼,楚姒再多不忿,也不得不压下,僵硬点点头,“……是。”

萧太后到底对这位多年密友有几分情感的,安慰:“你勿沮丧,傅卿尚青壮,况且三郎是个聪慧的,将来另封爵位也无甚出奇。”

在萧太后看来,有她在,这也不是多难的事。

但楚姒听着却完全不同,大梁爵位封赏制度十分严格,除非外戚,否则必须有大功,她儿子从文不从武,想立个封爵大功,除非从龙。这可能性几近于无。

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肉里,一阵刺痛,她咬着牙,僵硬应了。

死死忍住,一直到出了宫门回了府,她一把将炕几上所有东西都扫落在地。

怎么会这样?这么会这样?不是说好陛下登基即可的吗?她还会协助自己的吗?

现在,现在!

楚姒愤恨至极,推翻炕几犹自不够,狠狠有把案上的花瓶美人觚等物统统推到,“呯呯砰砰”一阵打响。

她重重喘着粗气。

可即便这样,她又能怎么办呢?

太后是她最大的依仗,愤愤不平,心念几转,最终仍忌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