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3页)

这几位刺史得西河王之令,旗帜分明表示,新帝过继一时,既无先帝遗诏,又无公卿宗室合矣,但凭徐皇后一家之言,只怕不妥。

这是公开质疑小朝廷的正统问题了。

淮阳王立即表示,叛贼逆王,人人得而诛之,只要大梁臣民,责无旁贷。

嘴仗还在隔空打着,连续大战两场,淮阳王赵王周王就急需调整休养,就连西河王也得喘口气,因此傅缙判断,会有小一段休战的时间。

但休战过后,又将会是紧绷的局面。

所以他们得趁这段时间,休养生息以及备战。

宁王忙着安民和增召新兵,傅缙这边忙着前线布置以及训演新兵,粮草任务也很重,人手太过短缺,楚玥和陈御忙碌粮草之余,还得抽空协助其余政务。

傅缙经常去检阅新兵操演情况,忙碌起来,直接在城郊大营睡了,很少能在刺史府见到人。

楚玥也从未刻意去寻过,安排赵氏商号源源运来粮草和各类物资,盯着新粮道,接收清点进仓,期间还得按人头把合适的量分发到各部各营,她很忙,忙得已有大半个月没见过傅缙了。

夏末匆匆过,转眼已无声无息踏入秋季。

现在的季节还是比较分明的,虽依旧炎热,但清晨傍晚,仿佛少了一丝丝的燥。

这日傍晚,陈御和楚玥正打马小跑回刺史府,才转过街角,便听“踏踏踏”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举目看去,一行黑甲健儿从远远的的对面疾奔而来。

领头一个很熟悉的身影,距离很远,但楚玥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傅缙。

马蹄声骤一停,膘马长嘶一声四蹄离地,人已翻身下马,他直接把缰绳一抛,一行人已迅速入了刺史府。

很快,便有人来通知,大都督召诸位将军和先生议事。

这么急。

有什么新情况。

楚玥心绪早调整好了,当下也未曾想其他,一挥马鞭,赶紧往刺史府奔去。

匆匆赶往议事大厅,众人已来得差不多,傅缙端坐上首,和身侧的贾泗低声讨论什么,听得声响往扫了大门一眼。

视线落在楚玥脸上,稍稍一顿,他神色不变移开。

楚玥和众人打了招呼,缓步行至自己的位置坐下。

人齐了,议事开始。

“据报,近日西河王频频遣出哨马。”

得报的不仅仅他们,淮阳王赵王周王已迅速做出反应,平静马上该结束了。

傅缙说话,众人皆看向他,楚玥也不例外。

他双目依旧炯炯,气势凛然,只人看着黑了些,也瘦了些,五官更显深邃,下颌线条仿佛也冷硬了些。

他环视众人,但并未在楚玥脸上停留。

楚玥专心听着,也未曾在意多想其他。

“诸位都知,日前小朝廷又传了旨来,要共讨逆王。同来的还有淮阳王本人的一封信。”

这个楚玥清楚,淮阳王本人写的那封信,言语谦逊,透露出来的意思是想和宁王结盟共抗西河王。据讯报和判断,得到同样一封信的,还有赵王周王等除去西河王的四王。

此一时,彼一时也。

当初攻易州之前,改走盘水得很顾忌和淮阳王明面上撕破脸面,将要被对方明里暗里各种找麻烦。

但第二回 合大战之后,淮阳王大败,自封地带出的亲信兵马折损足足差不多四万,十去三四,这些是新兵很难弥补的。另外,他大败后,诸州态度更加谨慎,许多都拖延虚应,连明面上靠拢都怠慢了不少。

淮阳王元气大伤。

不得已的,他不找宁王麻烦了,反而要联合结盟。

宁王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收下信笺和圣旨,没给回应。

“宾州又送来一封信。”

傅缙食指点了点长案:“徐皇后亲笔所书,邀殿下齐心协力,共同讨逆。”

这封信不是悄悄送来的,而是大张旗鼓,信中内容沿途皆知。

贾泗一听,眉心当即蹙起:“淮阳王结盟之心甚坚决,这回只怕不好拒绝。”

没错,小朝廷虽因徐皇后而建起,但小朝廷不代表徐皇后。徐皇后是兴平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皇父亲自给选的,后兴平帝登基,册为皇后。

名正言顺的大梁国母,没有一丝疑虑的。

她不是给的懿旨,而是放低身段言辞恳切地亲笔写了一封信,垂泪恳求宁王看在诸位先帝的面上,看在已逝端怀太子的份上,同心协力铲除意图夺取国祚、践踏宗庙的叛王。

宁王就不好不应了,除非他直接把自己放到西河王一类的角色去了。

要知道,他现在已打出端怀太子旗号,扬贤德之名,初步聚拢了一些人心。

“且赵、周、汝阴东阳四王都奉旨了。”

宁王一家不应,就很突出,会马山成为焦点,也很不合适。

傅缙道:“我已回信殿下,此事确实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