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2/4页)

心中怕是今年州府户房派下来的催税官差。

“此番不是为赋税的事情所来,娘子家的情况我们都是晓得的,哪回不是尽量宽泛着赋税的时间去。”

黄蔓菁连忙先宽了一通赵母的心。

这赵家实来也是苦命,早年间赵父走街串巷为货郎时,遇了恶霸被打断了腿,家里一下子没了进项反得花钱养病。

家中穷苦,一应赵母给支撑着,眼看儿子大了能分担些家事,然松快些的日子未过两日,北域战火愈演愈烈,朝廷加大了兵役征收,赵家未有银两给儿子捐徭役,只能随军上前线。

不想这一去就再没了消息,前两年赵父也走了,儿子又没消息,独只赵母一个人日日伤心,又还得艰难过日子。

四十出头的人熬得跟五十余的老婆子一般,头巾包着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叫人瞧了都忍不得叹息一场。

黄蔓菁扶着赵母:“元娘子莫怕,这是长岁的袍泽,特地千里迢迢从北方过来拜会你的。”

她小心说了来意,同赵母介绍了霍戍。

虽是未曾提及赵长岁如何,听闻霍戍的身份,赵母眼睛里便已经包了眶泪水。

不等霍戍开口,她直言:“长岁是不是没了?”

霍戍眉头紧锁,赵母比他想象中要衰老不少,叫他开不了口说长岁已经战死。

他转从自己的包袱里取出了一副护膝,同赵母递了过去。

赵母迟疑着接过护膝,手掌心从膝面上抚摸过,密密的针线缝的扎实。

她旋即便激动了起来:“是长岁的,是长岁的!”

护膝边角上翘了起来,俨然是长穿而发旧了。

“这还是长岁动身入军前我给他做的,想着边寒苦地天气冷,怕他膝盖冻着老了留下毛病。”

赵母眼角含着笑,声音却已经哽咽了。

霍戍紧抿着唇,昔年他在军中时,赵长岁同他说了一番与此一模一样的话来。

“刘娘子,节哀。”

纪扬宗长叹了口气,他管着村里的大小事,自晓得赵家的不易。

同州城里消息灵通,六月里便听闻北域的战事停了,虽是战火不曾直接烧到南边来,但天下太平,百姓方才安定,得此消息也是高兴一场。

眼见这些时月不断有士兵回乡,他也留意着,盼着村里前去服兵役的人回乡,好叫一家子团聚。

只是去得多,终归回得少。

旁人听到这般消息尚且唏嘘一场,又何况是生身父母。

“是啊,凡是身子要紧,刘娘子可别伤心坏了。”

“我撑得住,其实他那么久没消息,我心里早就有了些数,这两年,总是梦见他回来。”

赵母含着泪同纪扬宗夫妻鞠了一躬:“多谢里正与黄娘子费心家里的事,秋里事务杂多,便不耽搁里正忙碌,我且同长岁的袍泽说说话儿。”

黄蔓菁与纪扬宗对视了一眼,如此也好,随后便劝慰了赵母几句,方才告辞离去。

人走后,霍戍被赵母请进了屋里。

“长岁去了这么些年,怎的也不捎封信儿回来,虽我是不识字,却也能劳烦村里的先生读上一读啊。”

赵母给霍戍倒了一碗茶,那对护膝还紧抱在怀里不肯放下。

“写过,还捎过东西。”

霍戍道:“只是军中不可随意寄送信件,能送家书的机会少。怕是南北路远,也所托非人,信使未能把信带到。”

赵母忍不住抹眼睛:“他当是吃了不少苦头的。”

虽自己这些年也过得苦累,可想着儿子在沙场上还是一阵心疼。

她看着高大威猛的霍戍,试图看出些自己儿子的影子来,只可惜两人相差悬殊,实在是从面前生有一张凶相的人身上看不出一丝自己爱笑的儿子。

但霍戍肯千里迢迢来送信物带话,说明两人情义是极好的,虽是再见不得儿子,可能见到这些年在沙场上与之有关的人,心中也是倍感安慰。

“北关那样的地方,也不晓得长岁这些年是如何过来的。”

军中怎能不吃苦,不光是训练劳累,若是受徭役所征,便可知是家贫无所依仗的人家,被军中人欺压是常态,上阵也是举刀跑在最前线的一批。

霍戍见赵母横生白发,若是大哭一场他或许还好过一些,然则见其眼里含泪,却未曾痛哭,反而更叫人揪心。

纵然这些年在军中已经养成了三缄其口,沉默寡言的性子,想起昔年和赵长岁在军中的情义,他还是多说了几句,想借此宽慰赵母。

“我与长岁是同批入的北域军营。”

十年前,霍戍方才年满十五,他生于北域的一个小村庄,家里亦是清寒。

北域地势宽广,可惜黄沙漫天,物资贫乏,常年饱受边戎侵犯和战事之苦。

北域一带乡县的兵役猛于虎,成年男子几乎都埋在了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