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分封之论(第2/3页)

秦始皇此时觉得,赵佗提出的这迁徙之策确实妙哉。

迁徙六国宗族,不仅能消除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增强秦帝国对诸侯故地的统治能力。同时这批贵族大多颇有资产财富,将他们迁入关中,还能大大增强人口,同时让大量财富涌入关中之地,这还真是一举两得之事。

就在他感觉心情舒畅之时。

殿中诸臣中,王绾见到事情此时正讲到齐地之事,特别是皇帝提到一句“齐地僻远”,不由眼前一亮,这可真是个好开头。

他立刻站起来,高声道:“臣王绾昧死启奏陛下。臣认为迁徙六国宗族虽能防止诸侯复辟之危险,然不仅耗时日久,所耗军力财力甚重、且纵使迁走六国宗族后,因楚越、燕辽、齐鲁等地偏僻遥远,我秦国新吏尚缺,怕是也难以统御。”

“纵使后面法吏增多,能分遣诸侯故地,然天下九州,风俗各异,民众常习六国之法,今统御时日尚浅,恐怕难用同一法度而治理天下,此殊为不美。臣今有一策,可不耗费朝廷一兵一粮,便可使我大秦四方安定,再无动荡之危。”

王绾声音高昂,此话一出,顿时响遍整个秦宫大殿。

群臣神态各异。

右丞相隗状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也不看人。

站在殿尾的诸位儒家博士则是神色兴奋,一个个跃跃欲试。

早被王绾说通的辛胜、杨原、羌瘣等高级武将,眼中闪光,颇有兴奋之意。

就连赵佗也听到站在他身侧的蒙武、王贲等人呼吸变得粗重了不少。

分封一启,对于他们这些武将好处最大,面对这种关键时刻,谁又能心如止水呢?

赵佗只见到殿中群臣中,唯有廷尉李斯面露冷笑。

“王绾到处邀人掺和,李斯果然早已收到消息,等会儿他定然要开口反对。我当抢在他前面开口才是,否则要是李斯一个人就把这分封怼下去了,那我之前去过王绾府邸之事,可就真的难以洗清了。”

赵佗心中暗想,同时目光望向帝榻上的皇帝。

只见秦始皇的面容格外平静,他似乎什么都知道,又像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用一种淡漠的话语说道:“哦?左丞相所言何策,可使我大秦四方安定啊?”

见皇帝并未生气,反而耐心询问。

王绾心中一喜,将早已在肚子里打了很久的腹稿立刻禀上。

“臣所言之策,乃是效仿昔日三代之政,于僻远之地行封建之事。”

王绾说到此处,深吸一口气,高声道:“今诸侯初破,燕辽、齐鲁、楚越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陛下封诸公子各为诸侯,辅以良相勇将,因地而制宜,为大秦镇守边荒,开拓疆土,如此则不耗陛下军力,便可彻底平定天下,使我大秦能得万世之国祚!此乃固我大秦社稷之法,唯上幸许!”

王绾的话说完后,殿中鸦雀无声,只余呼吸声可闻。

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帝榻之上的皇帝。

他们想知道皇帝,到底同不同意。

然而秦始皇的面容很平静,没有回答,反而是目光扫视殿中,对群臣道:“诸卿可有所言?”

此话一出。

那些站在殿门附近,早已跃跃欲试的博士们忍不住了。

博士仆射周青臣率先附和道:“臣周青臣昧死奏于陛下。昔殷行分封,有六百年之社稷。周众封建,则有八百年之天下。今陛下扫灭六国,君临天下,秦之统继于殷、周之统,自当行三代之事,此乃师古而长久之法也!”

“臣淳于越附议,今陛下平一宇内,天下疆土尽归秦国,纵使三皇五帝亦不及陛下功绩之万一。然今陛下位居至尊,君临四方,子弟却为匹夫,宗室外无辅弼,若将来国有田常、六卿之臣,外无助力,何以相救哉?”

“不如遣诸公子、勋贵功臣为诸侯,如此封藩建卫,使得诸公子、功勋贵臣皆能有尺土之封,享富贵荣华。日后纵有国之变故,四方藩属也有勤王护国之力!如此方能使得四方有治,万民有归!天下方能长久安定!”

淳于越声音激昂慷慨,他的话中不仅仅提到分封秦始皇诸位公子,更将勋贵功臣也加入其中。

王绾、周青臣、淳于越三人所言封建之事,分别从地远难治、秦继殷周之统、封藩建卫护国勤王等三方面进行阐述,陡然一听,十分的有道理。

殿中众功臣大都兴奋到了极点了。

急性子的羌瘣更是当场道:“分封之法,确为安定长久之策!”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杨原、辛胜等老将也跟着开口支持。

一时之间,除了王贲、蒙武两人还稳得住外,整个殿中附和声一片,颇有压盖全殿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