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3/5页)

前阵子服麟军一直在昭都附近屯田。

几个月时间过去,官府有新式农具的事早就传遍了昭都。

因此,等官府要租借百姓农具、耕牛,令百姓一道屯田的消息传出后,附近百姓均在第一时间响应,唯恐自己慢人一步。

农具、耕牛数量有限,第一批得到它们的百姓已经趁着农闲时节开始了囤地。

他们家中无人照顾的孩子,则被送到了官府的学堂“上课”。

百姓的文化水平不同,“扫盲班”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也不一样。

此时兰泽等郡的孩子还在学习官话,但是昭都附近的学堂已经教起了九九歌。

孩子总喜欢给同伴们炫耀新知识。

“九九歌”与其他从学堂里学来的知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怡河两岸流传了开来。

不知不觉竟成了最流行的儿歌。

见状,庄有梨不由啧啧称奇道:“去过学堂之后,他们看上去的确比从前更加乖巧了。”

接着忍不住将视线向远处落去,他看了一眼被大雪覆盖的麦田,略有些遗憾地说:“可惜第一批屯出的荒地,只来得及种小麦。”

江玉珣下意识攥紧了手中的茶盏。

当日在流云殿上听来的话,又一次浮现于他脑海之中。

……自己想找的东西或许就在折柔。

吃完饭后,庄有梨回到位于昭都与家人团聚。

在流云宫蹭暖气的江玉珣并没有着急休息,而是选择拜访一位曾经去过折柔的官员。

——他并非昭都人士,故而这五日也没有离宫。

太监送上热茶,江玉珣把它握在手中并不急着喝:“……实不相瞒,我这一次来找汤大人,是想问问您当年在王庭具体看到了什么?”

坐在他对面的那名叫“汤一蒙”的年轻官员想了想回答道:

“除了金玉珠翠外,多是一些之前从未见过的蔬果。当时随行人曾简单提过它们的名字,但是时间过去太久,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他的语气无比懊悔,说完还不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大周与折柔称得上“世仇”。

彼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使臣,都将这一项参观活动当成了折柔的炫耀。

他不但全程冷着一张脸,且也没有太过在意帐内摆放的东西。

“无妨,”江玉珣暂不在意那些没见过的蔬果,他略微紧张地攥紧了手中的茶盏,“不知大人可有见过小麦?”

“小麦……”汤一蒙思考了好一会,终于认真点头说,“的确见过!”

江玉珣立刻追问:“可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子?”

汤一蒙咬了咬唇说:“大周也有小麦,故而我当日并没有细看……只记得折柔土地贫瘠、干旱无法进行农耕,那些麦种并未被种在地里,而是与其他自西域送来的珍奇一道,随意摆在王庭的某间宫室之中。”

汤一蒙虽也没有看清那麦种的模样。

但是听到这里,江玉珣却突然忍不住笑了一下——折柔是一个实打实的游牧民族,他们并不了解麦种对大周而言有多么重要。

……折柔越不重视麦种,对自己而言越是有利!

“敢问汤大人当时共在折柔呆了几日,其间可有见到那些西域来的质子?”

听到这个问题,汤一蒙突然意识到了几分不对劲来。

……江大人了解这些,难不成是想派人去折柔详看西域风物?

他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是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折柔乃险恶、苦寒之地,去一趟并不容易。

汤一蒙实话实说道:“回江大人的话,我们一行人在折柔王庭停留了五日,其间受人看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只见到了公主殿下与其仆从,未见到一名西域人士。”

他以为自己这么说后,江玉珣便会彻底打消这个念头。

不料听完这句话,坐在对面的人只是攥着茶盏轻喃了一句:“……有五日时间。”

——江玉珣似乎并没有放弃。

-

此时还在放假,江玉珣无意多打扰汤一蒙。

了解完自己最好奇的事后,他便回到了玄印监驻地。

遇袭的事情再一次为江玉珣敲响警钟:必须好好习武,绝不可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玄印监驻地还同往日一般忙碌。

然而江玉珣带着轻剑转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自己想找的人。

见此情形,他终于忍不住叫住一名玄印监问:“你们齐平沙齐统领去哪儿了?”

“回江大人的话,齐大人去年刚刚成了家。元日节一放,他便离开仙游宫回家了!”回答完江玉珣的问题,玄印监不由好奇道,“江大人可是有要事?若是有的话,我可找人去寻齐大人。”

听闻此言,江玉珣连忙摆手:“ 不用不用,我只是想寻齐大人练剑而已。”

“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