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6页)

翁采茶只听得耳边又是一声“呕当”,另一个太阳就掉了下来,一瞬间,就把前一个太阳砸得个无影无踪,灰飞烟灭。

杭布朗,在遥远的西南大森林里长大成人,小邦成一手把他拉扯成会追姑娘的小伙子。正在大茶树下把情歌唱得方圆几十里山林有名,母亲要他回杭州了。他不能够老在森林里呆下去,他的户口在杭州。

一回家,他就神奇火速般地交结了一班酒肉朋友,寄草悄悄养的几只母鸡统统被他杀光,不年不节地大吃大喝三天。居民区的小脚老太婆们就轮流来侦察——布朗一视同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人递上一块鸡肉。最后肉吃光了,就搬出一个大盆子,说是鸡汤,凑到老太婆们的皱嘴边。那段时间正在放一些边疆片:《五朵金花》《景颇姑娘》《山间铃响马帮来卜》布朗又有异族情调,虽是大森林里出来的小伙子,却是在城里读过初中的,比《五朵金花》里的阿鹏还帅呢,老太婆们简直觉得他是从放电影那块白布上复下来的。她们抹着油光光的嘴唇回家时,决定对这种违反社会主义生活的做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初把布朗放在西双版纳,实属权宜之计。一来是小邦威太想念这个义子,二是罗力突然进了监狱,布朗的出身就成了大问题。为此全家人议过此事,谁也没叫寄草离婚,因为谁也不曾想到罗力这一去就没有再回家。

罗力是抗战胜利之后加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淮海战役中,他在他所属的那支国民党军队里成功地进行了策反工作,被收编之后,罗力一度春风得意,打进杭州城时,他也是接收者之一。没想肃反时他找不到他的人党介绍人——他说他牺牲了,他们是单线联系的。本来这事情还不足以让他坐十五年牢。问题是这东北人脾气大,受不得委屈,审他的人不过是诈诈他罢了,他却听不得,暴跳起来,结果把上头查他的人得罪了,铐进去再说。谁知一铐进去,浑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清楚了。罗力又死不认账,监外的杭家人跟着着急,有人建议不妨先认下来再说,或者刑还可往轻里判。寄草说:“他真是地下党啊,我比谁都清楚,他就是地下党啊。”那时候,寄草的老朋友杨真也已经从延安到杭州了,正春风得意地要上北京,他懂外语,又是老革命,国家要把他往国外放,当外交官去呢。他和罗力的遭遇可真是天壤之别。他很关心老朋友的问题,便问寄草:“你有罗力是共产党员的证据吗?他告诉过你吗?你参加过他的组织活动吗?”寄草就傻眼了,指着心说:“我凭我的心证明他是革命的,他是共产党。”杨真叹着气摇头说:“凭你的心怎么能够说明问题呢?”寄草火了,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杨真你忘恩负义,你们共产党人做人不凭良心,我们还跟你们见什么鬼?”大哥嘉和连忙喝住寄草,说:“不是杨真,罗力现在还不知怎样呢。”这话也不假,那时候镇压反革命,没人拦着,说枪毙也就枪毙了,罗力的命,真还是杨真说过话才保下来的呢。

杨真临走时还去看过一次寄草,寄草“拎”不清,也不想想杨真这种时候还来看她,那是什么样的情谊。话就很重地甩过去,说,你怎么还来啊,我可是反革命家属了呢。杨真摇摇头苦笑,想告诉她什么是延安时期的整风和肃反,又想跟寄草哪里说得清这个。两人面对面看着,寄草眼泪就被看了出来,她想,杨真再也不是那个躺在烂被窝里仰望夜空憧憬共产主义的年轻人了,他们之间的那点股股陇陇的感觉,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杨真不懂女人那种物是人非的复杂感受,以为寄草是在哭罗力,就安慰她,说这么大的革命,天翻地覆,泥沙俱下,难免有吃误伤的,有些事情搞搞清楚也好。比如他杨真从上海跑了来后的那一段,在延安时也查过,要不是这次保育会和寄草出证明,他说不定也得挂起来,不是也和罗力差不多了。罗力就是脾气太大,这样不好,对组织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组织,积极配合,把事情真正查清楚。这些话寄草听得耳朵起老茧,就反唇相讥,说你要是碰到这种倒霉事情怎么办?杨真听了,突然笑笑说:“真要有那么一天,恐怕也只有你那样的人会来看我。”他这么说一句,倒把他们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

也是罗力晦气,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身份证明。越找不到越火冒三丈,在监狱里一点也不老实,那刑却也就往重里判了。到了这个地步,他们杭家人才全部傻了眼。二哥杭嘉平最清醒最务实,首先看到了监狱外的母子该如何活下去,于是便提议,先把小布朗的姓由罗改为杭。“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已经是省政协委员的杭嘉平说,“他姓罗,就会有许多人问他,姓罗的父亲在哪里?所以不如让他姓杭。新社会,男女平等,姓母亲的姓,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