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第3/13页)

窑窑点点头,他是那次历险之后第一次回杭州,他的小反革命事件早已经不了了之了,但十六岁的少年还是十分小心,一直少言寡语,唯独和小夜生一路聊个不停。他告诉她什么是三枝九叶草,什么是华中五味子,什么是辛夷,什么是何首乌,南天竹的果子要到秋天才红,虎耳草可以治身上痒和耳朵疼。七叶一枝花长在高山顶上,你要是爬得上去,你就能看到它,它可是名贵的草药啊。独花兰就更不好找了,只有西天目山和宁波有。你去过西天目山吗?你见过那里的大树吗?一大蓬聚在一起的树,真是要多漂亮就有多漂亮,爷爷说这是一个野银杏的家族,已经五代同堂了。那上面还有几个人也抱不过来的大树,山越来越高,树越来越大,树就开始不再像树了,它们和巨人一样长到云天里,让人觉得人和天很近很近了。

夜生听得气都透不过来,但她还是不按辈分叫他窑窑,论起来他该是夜生的堂叔,但夜生只叫他窑窑,“他那么小,我怎么叫他叔叔啊!”小姑娘撒娇地说。

此刻,她盯着不远处绿茶丛中那雪白的大人,继续问:“他那么雪雪白的,你夜里慌不慌他?”

窑窑摇摇头说:“忘忧叔叔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我每天夜里都跟他脚碰脚睡在一起的。”

杭窑不愿意告诉夜生他第一次看到忘忧表叔时的情景:在越来越浓的暮色中他从山林中浮现出来:天风浩荡,飘其衣衫,望似天人。走至跟前,只见他浑身雪白,面露异相。在此之前,杭窑他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样浑身上下雪白的人。他的白眼睫毛很长,他的面颊是粉红色的。杭窑本能地一下子抱住了爷爷,爷爷却把他正过来面对忘忧表叔,对他说:“他是表叔。”

他就这样跟表叔度过了八年,现在他完全可以说,表叔比他的亲生父亲还要亲。

“全世界我爸爸最好,我盼姑婆第二好,我自己第三好。”夜生突然说,她说的话,把那些静静等待着的人们都说笑了。

“那你就一定会喜欢你忘忧爷爷了。”

“为什么?”

“我爸爸说,忘忧表叔和你爸爸脾气都一样的,都是随了嘉和爷爷的。”

“为什么?那我是随了谁的?还有你呢,你是随了谁的?”夜生不停地摇着窑窑的腿,窑窑一时说不出来,就愣在那里,说:“让我想一想,让我想一想。”

杭得茶把女儿拉了过来,说:“小姑娘话不要那么多。”

迎霜摸摸她的头,说:“她真能问,是个当记者的料。”

杭得茶像是为迎霜专门作讲解一样地说:“我明白小叔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杭家人尽管每个人都很有个性,但基本上分成了两大类,一种是注重心灵的,细腻的,忧伤的,艺术的;另一种是坚强的,勇敢的,浪漫而盲目的,理想而狂热的。”

“像嘉和爷爷和嘉平爷爷,也像你和二哥。”迎霜补充说。除了她,还没有谁敢在大哥面前提起得放。她身上有了一种杭得茶过去不熟悉的东西。沧桑在她的眉间留下了印记,她的从前有些傻乎乎的神色如今一扫而光。她的胶原防俄的眼神变得有力明亮,今天,她的目光中还有着一种抑制不住的企盼和激动。十六岁那年她毅然退学,跟着李平水回到茶乡平水,她在那里劳作,几年后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她和李平水还没有结婚,已经六年过去,她依然在等待某一种命运的改变,她越来越开始像她的已经逝去的二哥。

“爸爸快告诉我,我随了谁的嘛,我随了谁的嘛。”夜生还在叫。她很活泼,还有点杭家女子都没有的顾盼神飞。她的头发卷卷的,打扮上也透着股洋气。杭盼养着她,把她给有点养娇了。

得茶却注意到了那个看上去落落寡合的小窑窑。窑窑在东天目山的安吉读完了小学。安吉是个产竹子的地方,旁有太湖,还有一条河流东首溪,他和忘忧表叔却住在深山拗里。在人们眼里,守林人林忘忧是个神秘散淡的边缘人物。守林人带着孩子去上学,每天要走五里山路。手里拿一根棍子,沿路打草惊蛇,露水湿了他们的草鞋,也湿了他们的裤腿。这里的山民都把窑窑当作表叔过继的儿子,他们对他很好。在这个少年的身上,有着许多的积累起来的同情。

这个少年看上去有一种很特殊的山林气,但和土气却是不一样的。此刻他手里抓着身下的一团泥,正在下意识地捏弄着,他生得清秀,下巴尖尖的,手指很机敏。

方越有些骄傲地说:“我去看过窑窑烧的东西,他迟早有一天会超过我的。”

原来读书之余,窑窑一直在帮着表叔烧土窑。表叔常常烧制一些简单的民间陶制品,它们大多只是些碗碟之类,与山里人以物易物,但许多时候他都是送人。他是一个尽责的守林人,在家里养猪,养蜂,南瓜爬到瓦屋顶上,香菇在屋后的木头架子上生长,破开的竹片从山后接来泉水,日日夜夜在门口的大缸里流溢。窑窑来后他就更忙了,他们只有在等待出窑的那一会儿才会静静地坐在一起。那时表叔的白睫毛静静地垂下来,火光反映到他脸上,发出了充满着凉意的安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