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6页)

天醉垂着双手,略低头,说:“母亲交代我告诉您,此茶是撮着专从狮峰山收来的‘软新’,老先生不妨尝尝。”

赵歧黄长叹一声,道:“难为你母亲这番苦心,‘软新’这只牌子,也只有忘忧茶庄在做,今日送来的,可是极品中的极品了。”

“母亲说了,杭州的龙井,狮、龙、云、虎,狮是最绝的,要送,自然是送狮字号的。”

赵寄客正从园中练了棍棒回来,恰恰听了杭天醉这番理论,便拿腰间束着的带子拭着汗,笑说:“天醉,我看你也不必再去读那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了,径直就继承了忘忧茶庄多省事,迟早你还是要当那老板的。”

“蠢货!你懂什么?以为这茶是随便喝得的?”赵先生捻着花白长须,教导着说,“陆子《茶经》中如何评说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吸,与醒酬甘露抗衡也。”

赵寄客却是不那么以为然:“陆羽,中唐一隐士耳。精行俭德,亦无非自在山中,于世毕竟无所大补的。”

天醉便驳斥朋友:“如你所说,这世间就不要那高风亮节、不甘同流合污的高士了?”

赵寄客大笑:“什么高士?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罢了。不见生灵涂炭,只图明哲保身,又要日后清名,赵寄客一生不为也。”

赵老先生便皱起眉头喝道:“少年狂妄如此,将来一事无成。”

“非少年狂妄,实乃少年壮志。我今当着这天地间第一绝品的龙井茶预言,二十年之内,天下必大乱——”

“胡说八道!”赵峡黄拍起桌子来,“大乱对国对民有什么好处?”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乱方能大治,大治方能开盛世之和平——”

“寄客兄,想来您是唯恐天下不乱了?”天醉笑问。

“正是。”赵寄客倒爽气。

赵歧黄连连摇头,痛心疾首地对杭天醉说:“我一生,就坏在嘴上,不料几个儿子中就偏寄客承了我这禀性。岂不知无论乱世治世,书生狂言,都必遭大祸。倘不及早防心防口,灭顶之灾速速临头矣。”

天醉一看,这父子两个真的拗起口来,连忙打圆场说:“不管世道如何变幻,白云也罢,苍狗也罢,茶还是要喝,病还是要治,忘忧茶庄和悬壶堂还是废不了,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吧。”

“兄弟你倒乐开,”赵寄客可不给天醉打圆场,偏往死里杀口,“真的天下大乱起来,忘忧茶庄和悬壶堂的牌子,还不晓得往哪里挂呢?”

天醉一边给寄客使眼色,一边说:“既然说得如此凄惶,倒也不妨今朝有酒今朝醉了。先尝尝这罐茶,放下那些治世之理,以后评说吧。”一边便要去开那只四方瓷罐的盖工。

赵峡黄见这只青花缠枝牡丹纹的茶罐造型大气,稳重精美,其上牡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一看就是件贵重的古董,便说:“看这图案似与不似的意蕴,怕是前朝的器物吧?”

天醉一听便眉飞色舞起来,算是说到心坎子里了,这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说:“正是元朝的遗物,老先生真是慧眼,元朝青花装饰,最妙之处,便在这似与不似之间……”

赵寄客手里拿着本《龚定庵文集》,凑过身来,左看右观那青花瓷罐,说:“妙在何处?我怎么只看见那么几朵牡丹花,并无振聋发喷耳目一新之感呢?”

天醉愈发得意,全然听不出赵寄客的讥讽,或者说他对这年长二月的大兄的讥讽早就刀枪不入无动于衷,只管兴致勃勃地阐述自己的高论:“妙者,细微之处之精神也。如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般便无可称妙。你细细看这牡丹,或绿叶拥簇,孤花独放;或侧转反顾,羞羞答答;或妖烧端庄,大大方方;果然如舒元舆《牡丹赋》所咏:向者如迎,背者如诀,诉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哀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惨者如别,或飓然如招,或评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法露如悲。”

他摇头晃脑地闭着眼睛,只管抒发自己的感情,直到发现听者鸦雀无声,才睁眼,见赵氏父子都有些异样地盯着他,便问:“怎么,我说得不对?”

寄客说:“你这是请我们品茶,还是请我们品茶罐?”

天醉说:“痴人,连我家撮着都晓得,品茶者,品水也,器也,境也,心也。宋人尚有‘五不点茶’,水不清,不点;器不精,不点……罢罢罢,我说这个,你哪里晓得,不提也罢了。”

赵歧黄坐在太师椅上,凝神注视着这位老友的遗孤。这父子两个做人,要算是父亲荒唐多了。如今儿子入了求是学院,也算是家道振兴,否极泰来。但这父子俩,依旧有命运相袭之处。美则美矣,优则忧矣。赵老先生心生感慨,长叹一声,仿佛这锦心绣口的美少年,韶华易逝,绚烂易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