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3/5页)

“深更半夜,你在哪里?”

“我、我、我……来找你。”撮着结结巴巴地说,见茶清伯的两只眼睛越来越绿,“少爷他、他、他说要去东洋了。”

“什么时候?”

“明、明日一早,拱高桥。”

茶清问声不响,黑趣越地站着,两只布鞋,鞋面还是干的,绿灯笼,映得一地绿水。

“找过夫人了吗?”

“没有。”撮着自己也不知道,他怎么会这样回答。

“为什么不去?”

“下雨,躲在亭子里,太迟了。……茶清伯,少爷要去东洋,我急煞了。”

茶清抢着胡子,他全明白了。浑身上下,先是一阵阵地凉,后是从脚底板升起的热。他再也不说一个字,一个转弯,就进了杭天醉杭少爷住的院子。

杭天醉发现自己又到了湖上,还站在不负此舟上,半空中荡下来一架秋千,杭天醉发现那上面坐着红衫儿。

那架秋千很怪,没有撑架,就像是从天上直接甩下来的。红衫儿吓得拚命哭,杭天醉看得见她的眼泪,却听不见她的喊声。他想呼救,可是发不出声音。他用手去捞那秋干,秋干晃悠着,又回到天上,成了又黑又小的一点。他五内俱焚,正不知如何是好,天上却又出现一张大脸,正是云中雕。他用两只大手使劲一推,不得了,那秋千就像子弹一样,峻地向他袭来,把他狠狠一撞,就撞进了湖里。

湖水烫得很,像洗澡的大池子。杭天醉又问又热,透不过气来,拼命挣扎。他终于喊出了口:“救命!救命!寄客,救命!”然后,他就醒了过来。

他模模糊糊看见两个人,又觉口中干燥,便说了一个“水”字,然后,他感觉有滋润的水流进胸口,舒服了片刻,他又昏沉沉睡去了。

茶清摸摸杭天醉额头,发烧、咳嗽,可是发不出汗,便说:“是感冒。”

然后吩咐撮着,去管家处取了葱鼓茶来。原来这茶是茶清照着《太平圣惠方》的方子亲自配的,内有葱白、淡豆鼓、荆芥、薄荷、山桅、生石膏,再加紫笋茶末。方中,葱白辛温适阳,可发汗解表。服用荆芥,温散之力更著。淡豆鼓,既助葱白、荆芥解表,又合薄荷、石膏、板子而退热,再加紫笋茶有强心扶正之功,水煎温服可助发汗散邪。所以,忘忧茶庄一般伙计的头痛脑热,均服此药茶解之。

杭天醉服了此药,果然不再喊叫,浑身上下还出了虚汗,依旧昏昏地睡了。茶清唤了撮着出来交代说:“今夜你守着少爷,明日一早再禀告夫人。东洋的事情,不许再提一个字,明日五更,给我备了车,我去拱定桥。”

撮着松了口气:“这就好了,这就好了。要不,那红衫儿放在翁家山,叫我怎么办才好。”

茶清沉下了脸,说:“这是少爷的事情。懂吗?”

撮着实在是不太懂,呆着双眼,半张着嘴。茶清挥挥手叫他走。走着走着,撮着明白了,为什么茶清伯的眼睛会发绿。茶清伯是叫他守口如瓶呢。

公元1901年,农历立夏翌日之晨,杭州名医赵大夫家四公子赵寄客,手提一只牛皮箱,站在拱高桥京杭大运河码头,准备在此与杭天醉会合,然后搭乘小火轮,直抵上海。

天将五更,码头上流荡着一些小商小贩,有肩挂木袋、手托木闸的,那是推销清凉丸、金刚牙粉的,还有带着铁板火炉做鸡蛋卷的。赵寄客知道他们都是自《马关条约》之后,日本来杭州的日人。这些挑着担推着车的日本侨民先期而入,一面现烘现卖着鸡蛋卷,一边向杭州人学汉语,打听风物习俗。温文儒雅地被南宋遗风浸润的杭州小市民,正小心翼翼彬彬有礼地与大和民族的小商贩礼尚往来时,腰佩刀剑披头散发的日本浪人,却乘机拥入拱定桥,与结伙行凶的黑社会大团伙青洪帮打成了一片。1900年秋的拱高桥是东洋人和青洪帮的天下。当此时,日本人在拱高区设置邮政所,兴办汽轮会社,在街头放映杭州最早的无声电影,把抗人着实都震了一下。拱哀桥也有东洋人开的茶馆,杭天醉曾嗤曰:“这能算是茶馆?”原来日本人在拱定桥搞了“五馆”政策:烟馆、赌馆、妓馆、报馆、戏馆。茶馆沾了这五馆的气,早就跑了调,像大马路洋桥边开的阳春茶园,二马路中央开的天仙茶园,里马路开的荣华茶园,几乎都成了勾结地痞流氓娼妓卖淫的据点,整个拱高桥就成了公娼区。妓艺稍优的,多在福海里,有近二百户之多;次一等的,便多在大马路、里马路一带的茶园酒肆里晃荡;再有那三等的,便在拱定桥西头。常有那浪荡的米商与竹木商人,在此间鬼混。

赵寄客单身一个男人等在码头上,来纠缠的妓女就没停过,听口音,又多是浙西农村。赵寄客不好色,也没有杭天醉那分情调,就像昨日湖上事,把云中雕暴打一顿他便扬长而去,不会有后来那么些粘连的,所以那些妓女一过来他心里就烦。“去去去,”他一边用手挥着,就像驱赶一群苍蝇,一边就在心里怨杭天醉,再过半小时,小火轮就要启航,不少人都已经上了船,这家伙究竟怎么搞的。心里正焦灼着,便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名字:“赵四公子,赵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