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第4/5页)

透摇摇头,他想摆脱这种不快的视觉,甚至怨恨起望远镜来了。他转到屋子另一角落十五倍率的望远镜一旁,追逐着眼看就要出港的巨轮的姿影。

启航的是YS航运公司驶往横滨的“山隆丸”,九千一百八十三吨。

“山下公司的货轮驶往你处。山隆。山隆。十七时二十分。”

透向横滨总公司打完电话,又回到十五倍率的望远镜旁,追逐着烟霭中桅杆朦胧可见的“山隆丸”。

黄褐色上面只有黑线描绘的烟囱标记,船腹的黑底上写着“YS海运”几个大字。白色的船楼,红色的吊臂式起重机。货轮拼命想逃离望远镜镜头的圆形视野,船头冲开银白的浪涛,驶向洋面。

——货轮远去了。

他离开望远镜向窗下俯看,草莓田里燃起了篝火。

草莓季节过去了,梅雨时期一望无际的塑料大棚全部拆除。经过速成培育的草莓幼苗运往富士山五段山腰,迎接人工的冬天,十月末再运回这里,赶在圣诞节上市。

塑料大棚有的只留下骨架,有的连骨架也拆掉了,裸露着黝黑的田垄,人们在地里干活儿。

透到水房里准备晚饭。

晚饭很简单,他坐在桌旁边吃边眺望窗外,那里已经笼罩着暮色。

五时四十分。

南方天空高渺,云间露出半个月亮。迷离的玫瑰色暮云缝隙间,那半圆月犹如一把掉进来的象牙梳子,又立即同云彩融合一体,难以分辨了。

海边松林暗绿。这当儿,钓客们正要在那里停车,红色的尾灯十分耀眼。

草莓田岔路口出现了几个孩子。傍晚时分,怎么还会有孩子出来?一到薄暮降临,不知从哪里走来了这些神秘的孩子,发疯般地到处游逛。

田垄上到处燃起篝火,火焰越发炽烈了。

五时五十分。

透蓦地抬起眼睛,遥远的西南海面上,出现了普通肉眼决然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船影。透立即去摸电话。他确信自己不会出错,所以未经确认就把手伸向电话机。

代理店的人来接电话。

“喂喂,这里是帝国信号。是‘大忠’。开始出现了。”

粉红色迷离的西南水平线上,仿佛用脏污的手指戳了一下,有个影子般的东西。就像玻璃表面残留的指纹,透一眼就能分辨清楚,于是他立即断言道。

根据《船舶名鉴》记载,“大忠丸”是三千八百五十吨的柳桉木材运输货轮。全长一百一十米,速度十二点四海里每小时。但超过二十以上者只限于外国商船,木材货船时速缓慢。

透对“大忠丸”非常亲切,因为是此地清水金指造船厂去年春刚刚下水的货船。

六时。

“大忠丸”船影,紧接着由此地驶出的“兴玉丸”之后,模模糊糊浮泛于玫瑰红的洋面上。这是一种可谓从梦中渗出日常影像、从观念中渗出现实……的异样的瞬间。在这一瞬间里,诗被实体化、心象被客观化了。看似无意味,看似像凶兆,一旦稍有改变存乎于心,心就被攫取,产生一种务必将此带向人世的紧迫力量。它终于存在世上了。或许,“大忠丸”来自透的内心吧?起初似一根羽毛倏忽掠过心头的船影,变成了一艘四千吨的艨艟巨舰。不过,这也是世界任何地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六时十分。

船向这里行驶,由于角度关系,看起来比实体更加凝重。两只摇臂吊杆恰似独角仙竖起的触角,由远而近。

六时十五分。

肉眼已能清楚地看见船体,但它依然像遗忘在货架上的东西,黑魆魆停留在水平线上。因为距离是纵向地堆积,看起来就像一直搁在水平线货架上的黑色酒瓮。

六时半。

透过望远镜,白地红色的圆环中套着N的烟囱标记,斜斜出现在镜头里。从甲板上堆积如山的柳桉木也可以判断出来。

六时五十分。

进入眼前水路的“大忠丸”正横着船身。云彩掩映着银白的月影,迷茫的暮色里,红色的桅灯明灭闪烁。另一艘梦幻般的轮船从远方摇摇摆摆驶来,两艘船交肩而过。尽管两者有一段距离,但桅樯的灯光里分不出远近,交叉掠过的两盏红色的桅灯,于黄昏的海面,犹如两支香烟,火头相交之后又各自离去。

直接进港的“大忠丸”,船腹上前后设置两道牢固的白色铁栅栏,高高耸立,以防止甲板上堆积的柳桉木材掉落到海里。满载的木材以看不到吃水线为准。这种被热带阳光晒得焦黑的柳桉木,粗大的树干紧紧绑在一起,层层堆积起来。看上去好像把一群勇武的褐色奴隶的尸体捆在一起,装上轮船运往这里。

透联想到密林般极为繁琐的新的《海事法》,载有《满载吃水线规则》。木材满载吃水线,分为夏季木材满载吃水线、冬季、冬季北大西洋、热带、夏季淡水和热带淡水六个种类。而热带木材满载吃水线,又分为热带域和季节热带区域两种。“大忠丸”与前者有关。亦即“关于甲板堆积木材运输船舶的特别规定”。这些规则中有关“热带域”的纬度线、子午线和南回归线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透还记得,他曾饶有兴致地阅读过这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