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第2/6页)

孟浩然的田园诗侧重描写在襄阳隐居时的种种高雅生活和闲情逸致,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等。他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善于把握微妙的情绪,并统一于清旷的境界。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将一个普通的村庄和一餐简单的鸡黍饭写得朴素自然而极富诗意。遥对青山绿树、开轩面向场圃的畅快,宾主间随意闲话桑麻的亲切,都通过田家留饮的情景自然表现出来,恬淡淳朴极似陶诗,只是色彩画面更加鲜明。《秋登万山寄张五》抒写秋日登高时心旷神怡的兴致和思念故人的深情: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在疏朗明净的村渡晚归图上,轻淡地点染因薄暮而引起的愁绪,心神与境界俱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写黄昏时归村的情景:

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诗里暗中化用《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意,又切合眼前实景。下山的牛羊、暮色中的樵夫、悄默的草虫、倚门的村妇,都淡化在秋山的空寒和黄昏的惆怅之中。《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日傍晚乘凉时对友人的思念,宁静敞朗的意境中仿佛沁透清爽芬芳的凉意,其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联,与他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都很受后人推崇。《夜归鹿门歌》描写诗人往鹿门隐居途中的景色:

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诗里提到的庞公,即庞德公,东汉人,隐于襄阳鹿门山。这首诗从山寺鸣钟、江村争渡的喧闹进入鹿门岩扉幽寂的境地,月光照出在暮烟笼罩的深林中独自来去的幽人,正是潇洒自得、风神散朗的诗人的自我写照。此诗笔调闲淡显豁,情趣孤冷脱俗,最能见出孟浩然韵致飘逸、风格淡雅的特色。

孟浩然在漫游吴越、两湖等地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山水行旅诗。他注意对生活的领悟,不刻画,不雕琢,浑然而就,创造出许多清空的意境。和他的田园诗一样,冲淡仍是孟浩然的主要风格。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将羁旅的孤愁和对友人的思念融化在一片萧骚凄愁的气氛中。月光罩定的一叶孤舟成为暗夜画面中的亮点,使舟中人显得更加冷清孤独。《宿建德江》以清淡的水墨绘出暮江泊舟的情景,渗透着诗人客居异乡的惆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烟水空濛,野旷天低,暮色苍茫,羁旅无依,惟有江中月影近在身旁,似解慰人孤寂。《早寒江上有怀》写于落第后的归途中: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从旅人思归的心情写出初冬江上迷茫凄寒的景致,更是淡到几乎看不见颜色。诗里暗寓着仕途迷津的失意之感,寄托深远而自然无迹。孟浩然首先将兴寄引入近体山水诗,是他的一大贡献。他的寓意和写景不是比附的关系,而是在景物中自然流露,非常现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写洞庭的名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以融入宇宙深处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洞庭湖云气蒸腾、天水混茫的气势,以及洪波涌起、撼动岳阳的伟力。唐太宗曾以“舟楫伫时英”比喻汲引人才、鼓励贤良辅佐王业。孟浩然只就眼前水景推想,借湖边常见的垂钓者和舟船暗寄欲借舟楫以济时的深意,又暗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谚,委婉地表示了自己希望进取而无人引荐的心情。不但兴寄自然,还可见孟诗在冲淡之外还有雄健的一面。此外如《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层层烘托出大潮自远而近即将来临的声势,然后在惊涛如雪、喷涌而出时戛然收住,极为壮观。《彭蠡湖中望庐山》先以月晕天风和平湖水势烘托庐山的背景,然后层层渲染山势压顶、凝黛中天的混茫气象,以及香炉瀑布在日光映照下的霞彩。气势极为雄壮。前人称这首诗和《早发渔浦潭》都写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璠德舆《养一斋诗话》),体现了“冲淡有壮逸之气”的特色。明清的神韵派诗论常常称赞王、孟的山水诗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从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可以领悟其具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