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韩孟诗派(第3/3页)

韩愈虽有意创奇,但他于盛唐旧法作诗其实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后期创作更多抒写闲情逸致的小诗和近体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能真切地捕捉住细雨滋润后初泛的一层似有若无的草色及其给人的新鲜感受,传达出早春的神韵。《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这首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歌颂淮西大捷后裴度率军凯旋归来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节奏平稳,气度从容,而能在短小篇幅中见出壮阔的波澜和雄伟的气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著名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抒写自己忠而获罪、无辜远谪的愤慨,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境界雄阔,能以文章大起大落之法运用于严谨的格律,凄楚激愤而大气磅礴。这些虽是历代选本不漏的名篇,但他早年那些力大思雄、古奥险怪的长篇才代表韩诗的基本精神和主要风格。韩愈从“少陵奇险处”“辟山开道,自成一家”,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避免了诗歌往浅易油滑一途发展的不良趋势,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艺术开出了一种新的境界,但也为后世向书本讨生活的文人学者提供了一种作诗的模式,带来了矜才炫博的不良风气。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是韩愈的诗友。他一生穷困,耽于选举,50岁才做到溧阳尉这一任小官。性格孤僻耿介,诗歌调子苦涩矫激。他有一部分诗歌如《寒地百姓吟》、《织妇词》、《征妇》等,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和悲惨境况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此外他对当时内战不断的形势也有较多的反映。如《感怀》写藩镇谋乱,《伤春》写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灾难。有些诗还表现了他为国除难的壮志。由于诗人境遇的潦倒,他更多的诗篇是悲叹自己饥寒交迫的生活,抒发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他只觉得天地狭窄,人间到处是不平。他一边大声抗议天地的不公:“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自叹》)一边又陶醉在生涩的诗篇中,咀嚼着人生的苦味:“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刘叉《答孟东野》)所以元好问评孟郊是:“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其十八),十分形象。

孟诗的奇,主要在构思和艺术表现上。他作诗“劅目心”、“掐擢胃肾”,往往有出人意料而又新颖形象的奇思。如“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肢。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古离别》)。写春色之美,别愁之深,却怪春花让人双眼服劳役,春色把人四肢都醉软了。而千万根杨柳丝却织成了让人钻不出的愁网。“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古怨》)。用莲花是否给泪水泡死的办法来测定谁相思最深,想得奇特。“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秋怀》)写梦比纸薄,冷露一滴就破,寒风梳骨,那说明人瘦得肋骨就像一把梳子,卧床日久,席上印出了人形,成了病画的花纹图案。“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游终南山》),惊人奇想,硬语盘空。《楚怨》:“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手把绿荷泣,意愁珠泪翻。”想像秋光透过清澈的汨罗江水,照见了水底扶荷哭泣的屈子幽灵。这种奇丽的境界已接近后来李商隐的某些诗歌了。〔9〕总之,孟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挖空心思的构思,用平常的语言在平常的生活中写出精神上奇苦的境况。但他也善于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写出佳作。如《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慈母为游子缝衣这一最常见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人人都体验过的母爱。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比喻既新鲜,又是古乐府的传统思路。《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写冬初在洛桥所见景致,透过黄叶落尽的榆柳疏枝见出闲静的楼阁,以及明月下嵩山的积雪,有如一幅线条疏落分明的图画。令人从冷峻的笔意中感知冬夜的清冷明净和月下萧疏的意趣。可见孟郊和韩愈一样,虽刻意出奇创新,但有传统创作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