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杜 牧(第2/3页)

幽清的深宫,蜡烛的微光,暗淡的画屏,冰凉的石阶,组成了一幅冷宫生活的凄清图景,而孤单的宫女轻轻扑打着流萤的无聊动作,仰视牵牛织女久久不眠的寂寞神情,点出了她如秋扇般被弃的命运。“凉如水”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夜的色度,也写出了沁人的凉意。《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建康作为六朝首都,一度繁盛之极。到晚唐时,这里仍是商业繁荣、富贾士子寻欢作乐的地方。但诗人却从眼前醉生梦死的景象看到了六朝的兴亡。历史的虚幻感和对现实的思考融进了眼前秦淮河迷茫如画的优美意境之中,而这朦胧清冷的烟水沙月又正从本质上烘托出热闹背后的空幻和悲凉。再经隔江商女所唱的靡靡之音醒透,便自然凝聚成足以警世的千古绝唱。

杜牧一度在扬州的淮南节度府中担任幕僚。有相当一部分诗描写扬州风物,留下了一些有关男女风情的名作,却能不涉习俗,不流于浅俚,这首先得力于他艺术上的功夫。如《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本是与故人调侃,问他在此秋尽之时,每当月明之夜在何处教妓女吹箫取乐,由于诗人巧妙地把美人吹箫于扬州二十四桥上的传说与江南秋尽时依然山清水秀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令人似乎见到在月光笼罩着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美人披着银辉、宛若光润洁白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扬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的联想已不是才子放荡的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又如《赠别》二首,虽写青楼之迹,但形容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绝妙比喻,以及“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新颖构思,却将妓情纯洁化了。《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也是隐喻寻花问柳的生活,但以“绿叶成荫子满枝”比喻已婚有子的妇女,新奇贴切,写艳情而不失之轻薄,并创造出许多近似成语的比喻,便能“不涉习俗”。此外,杜牧这类风情诗不伤于浅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深含着失意的感慨。例如他的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诗》),虽然勾出了一幅佻达无行的自画像,但貌似轻浮的口气中包含着十年落魄江南、壮志消磨、一事无成的深沉痛苦,这种内在的风骨正是他的风情诗高出于元白的地方。

杜牧诗吸取了中晚唐“旁寄曲取”的艺术表现方法,讲究构思,想像新奇,但从不带险怪诞幻的色彩。即以用典而论,他也与李贺、李商隐一样,同样好“探寻前事”,根据生活经验,像亲历其境那样去想像并通过艺术的概括再现已经过往的历史陈迹。不同的是杜牧多将典故还原成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通过适当放大、剪裁、集中,取得强烈的效果;如《华清宫》三首都是通过场面情景的适当调度再现玄宗杨妃在华清宫荒淫奢侈生活的片断,以突出最高统治者不到国破家亡决不醒悟的昏庸。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先煞有介事地展开骊山千重宫门依次打开的隆重场面,然后将远处的一溜红尘和贵妃笑脸的近景拉到一起,点出千门开启的原因只是为了用荔枝博取妃子一笑。一个“笑”字又自然令人想到周幽王同样在骊山上为博褒姒一笑而演出的历史悲剧。这就通过一个场景概括了周唐两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又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这首诗细腻刻画了木兰敢于为国出征,牺牲个人青春幸福的高尚品格和矛盾心理,并将昭君和木兰这两个不同朝代的女子联系到一起,通过她们一个为国和亲、一个为国御敌的不同命运的对比,含蓄地讽刺了两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诗中为木兰设计出做梦画眉、暗祀明妃这样两个饶有生活气息的情节,便把木兰这个女英雄像普通妇女一样向往爱情与和平生活的心理生动地表现出来,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指出周郎实靠天时以破曹兵,议论十分新警。但此处从反面着想,把周郎不得天时之便的后果幻化为春深时大小二乔被锁在铜雀台里幽怨而又美丽的情景,滑稽而又出人意料。杜牧的咏史诗很擅长翻案,如《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男儿要“包羞忍耻”,说不定能重整江山。这些独特的思想使他的咏史诗在否定旧说之余,又给人深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