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范仲淹到欧阳修(第2/2页)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描写一个贵族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心情。开头连用三个“深”字,强调她被深闭在幽闺中深深的寂寞,加上重重叠叠的帘幕,堆着迷雾的杨柳,更造成少妇深居独处、与外界隔绝的处境。当然更看不见荡子在外的冶游之处,只能任凭风雨摧残她的青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虚用问字,借不解语的落花以及当少女时嬉戏的秋千寄托青春迟暮的感慨,更写出了少妇无可告诉的哀怨。词意委婉转折,圆浑跌宕。《踏莎行》“候馆梅残”也是他的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词写一个旅人在风暖草香的旅途中的感受,妙在情景比喻相融合:“离愁渐远渐无穷,迢递不断如春水。”离愁随着离家路程的变长,时间的变久而更增加了,就像沿途经过的河流,春水无穷无尽,永远不断,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妙合无垠,便使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形象,尤其显得绵长亲切。下片推想闺中人对旅人的思念:“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从她登高远望的特定情景出发,将离愁融进长满青草的平原和平原尽头的春山,乃至春山以外遥远的空间中去。思妇的视线追不上行人的足迹,便在想象中推进一层,这就由于景扩大到画面之外而增加了情的容量。欧阳修的某些情词,颇善于描写人物情态,因此冲淡了艳丽的色彩。如《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词里引用了唐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主人公可能是新嫁娘。作者选取梳妆和描花两个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写她与爱人缠绵的浓情蜜意,娇媚中带着些许顽皮,十分生动。他还有一首《生查子》(元夕),也见于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断肠集》,但很多学者认为应是欧阳修所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下片将去年和今年的元宵节对举,在花月灯火交辉的同样背景下,对比去年的欢会和今年的离别,意思十分直露,但“月上”两句写约会情景,清新通俗而富有诗意,成为后代常用的熟语。欧阳修还有少部分的词作表现他啸傲湖山、流连风月的襟怀,洗刷了脂粉气息,脱出了婉约情调,向着疏俊的方向发展,例如他题咏颖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其中写残春景色的一首颇有意趣: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词以伤春为永恒主题,这一首却从花谢之后、游人散尽的冷落中品出热闹过后的清静,领略了西湖的另一番韵味。此外他的《朝中措》(平山堂)将作者自己“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尊前看取衰翁”的形象表现在词里,境界明快爽朗,已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风导夫先路。

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虽然用心不在词,作品传世不多,但洗净五代以来的绮丽风习,《桂枝香》是他的名作: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绿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一直是诗歌吟咏不衰的题材。王安石将它引入词里,利用词大抵一片写景一片抒情的格式,大笔勾勒出西风夕照中,大江澄静、山色青翠的空廓背景,以及秦淮华灯如星、酒旗招摇、彩船泊河的繁华晚景;又就眼前的流水想到六朝兴衰旧事的流逝,将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延续到眼前,而更富有历史的苍凉感。所以《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