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辛派词人(第3/4页)

词题为“梦孚若”,是为追怀他的亡友方信孺而作。上片写的是一个梦。他梦见在咸阳的宝钗楼和邺城的铜雀台与老朋友相逢了。厨子送来东海鲸鱼做的细切鱼片;马夫送来西方的天马。与朋友把酒论天下英雄,千乘车载送来南北的剑客奇才。在梦中,他和故友成了收复北方、纵横天下的英雄。被晨鸡唤醒之后,才叹息机会虽来而书生已老,如李广将军不遇汉高祖,感慨旧友生不逢时。俞平伯先生分析此词说:“以梦友而悼友,虽为本篇题目,实系借以寓怀。其叙梦境都在虚处传神,用典作譬,多夸张之词,仿佛读《大言赋》,不皆纪实。如宝钗楼,铜雀台,不必真有其地;长鲸天马,不必实有其物;从车千乘,尽剑客奇才,不必果有其人。过片说到醒了,就梦境前后落笔。以醉眠而入梦,以闻鸡而惊觉,借极熟的典故,点出作意。‘叹年光’以下,硬语盘空,纯用议论,引《史记》原文,稍加点改,自然之至。随后在此略一唱叹便收。观其通篇不用实笔,似粗豪奔放,仍细腻熨帖,正如脱缰之马,驰骤不失尺寸也”(《唐宋词选释》)。指出此词风格虽然夸张粗放,表现却是细致的,颇有见地。另一首《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也较有特色:

一卷阴符〔36〕,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37〕,醉墨龙跳〔38〕。牛角书生〔39〕,虬须豪客〔40〕,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41〕,草檄征辽〔42〕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这一首也是大言之赋,上片夸张当年的豪勇:论武,既有兵书在手,又拉得开二石的硬弓,拿得起百斤的宝刀,乘的是风驰电掣的千里玉骢;论文,醉墨一挥,龙飞凤舞,无论是隋唐李密那样的牛角书生,还是唐末要建帝王之业的虬髯客,都能在谈笑间招致麾下。所以曾像汉代终军那样请缨南粤,也曾像隋代虞世南那样草檄征辽。这一串大话,用一系列典故集中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帅才需要的一切条件,突出了心比天高的豪雄气概。惟其如此,下片突转为功名不就、长安不见、鬓改颜衰的悲慨,才更见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之大。他的这种家国之忧也表现在一些日常生活的题材中,如《昭君怨》: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43〕,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题为“牡丹”,先说牡丹之美天下无双,连名满天下的扬州芍药花也不能相比。牡丹之足可珍惜自不在话下。但下片语意一转,可惜当初专养名花的王侯园圃,已沦为狐兔出没的荒野。结尾字面上说怕花愁,其实是为中州伤心。这就在牡丹和芍药的褒贬、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了深长的故国之思。

刘克庄与辛弃疾一样,也很善于在词里表现自己狂放的性格。如《一剪梅》: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词题为“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是刘克庄被贬到广东潮州去做通判时所作。朋友王实之来送行。词里把王郎举着火把一跌一滑赶来,自己挑了诗囊,丢了衣囊的形景写得十分可笑,狼狈中又见出送行者的真诚和豪荡不羁。下片采用与上片完全对应的句式,以墙塌椅倒的激烈动作夸张两人议论文章的热闹,疏狂中见出二人的投契和知己。毫无一般饯别的感伤。但总的说来,他的创造性不如辛词,议论较多。所以前人评他是“效稼轩而不及者”。

南宋灭亡时,辛弃疾、刘克庄的词风在刘辰翁等遗民的词里又有所体现。但刘辰翁的词主要是一派愁苦之音,已没有辛刘的豪情壮气了。

知识点

《稼轩词》  《龙川词》  《后村长短句》

思考题

1.辛弃疾在词里运用比兴寄托,在词史上有什么意义?

2.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豪放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辛派词的散文化倾向?

注 释

〔1〕新亭:见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东晋初士大夫常至新亭饮宴。周侯中坐叹息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导愀然变色道:“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夷甫诸人:指西晋的清谈家王衍等人。王衍字夷甫。

〔3〕绿野:唐宰相裴度的别墅绿野堂。平泉:唐宰相李德裕的别墅平泉庄。东山:东晋宰相谢安寓居之地。此处借指韩元吉放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