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让全世界都学汉语(第2/3页)

“窝里斗得狠了,就给了外族机会,这才有蒙元入主中原之事发生。”

“太过于庞大的版图,朝廷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这些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我大明完全不同,在教化之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足草,大明想要更加辽阔的统治,那么只能把更多的利益让出来,这样别人是诶了自己去做事,完全就不同了。”

“而我们大明内部的矛盾,也能够转嫁到外边去。朝廷真正的核心,还是现在的大明。”

朱元璋没有回答,而是再度拿起册子接着看。

册子里写着,并非是任何人都有封国的资格,首先要有大明侯爵,公爵的爵位,他们打下的地盘,才能向朝申请成立候国,公国。

侯国跟公国的范围自然是有差别的,不过朱英还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是模糊写着须缴纳全国三成赋税进贡大明。

于此同时,不管是候国还是公国,都需要承担教化之责,这一点将会受到大明的监督。

如若教化不力,朝廷可撤销其国。

册子里写的是大纲,一个方向,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商量敲定。

朱元璋看完后久久无言。

如果把这些颁布出去,那么毫无疑问,大明将会成为一个军国性质的王朝。

其中最为类似的,便就是秦朝。

秦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打仗,是因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大刺激。

现在大孙搬出来的这一套,便是仿着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

看似是有侯爵,公爵的限制,实际上一个属国的成立,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世家依附。

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而在此的前提下,大孙还成立十二军团远征军,这等于是朝廷给他们开路。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其实哪怕是最初的内阁,翰林院许多大学士也是参与的。

“这等惊天骇世的想法,以我之见,大约不是出自陛下之手,而能够让陛下拿来内阁商议的,也就是只有太孙了。”刘三吾说道。

这话让众人的脸色变了又变。

涉及到太孙,事情就要复杂许多。

现在名义上内阁受陛下节制,实际上大小事务只要是太孙开了口,陛下那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