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期待

朝堂上下如今也都知晓韩彻在民生经济上的能力,当初安南和柏州是何等的贫穷,历来更是作为犯事官员流放的首选地,都被他在短短几年内,就治理成一方富庶之地。

韩彻对治下百姓的大方程度,也让他因此得了个“财神爷”的名号。

这次让韩彻来负责棉花推广一事,他提出把风险全都转嫁到朝廷上的这种建议。说实话,也都是在朝臣们的意料当中。

像这些大道理,此刻能站到这朝堂上来的众人,也没有一人不会说。

但说和做,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大臣要考虑其中的风险,对此仍旧提出反对意见。他所提出来需要顾虑的地方,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为了能顺利把这项政令实施下去,韩彻这次还就自己任职柏州和安南两地时的税收变化,做了详细的数据。

若说安南那会还有编户流民和山间土着,使得人口大量增长,赋税得以增加。那么柏州真就全靠官府引导百姓价值创造,以新增财富达到的府库充实。

像这次棉花推广,乍一看确实是朝廷在承担全部的风险,最后赚取到的利益,大部分却还落到了百姓身上。

毕竟棉花的高作价,在推广初期的这几年里定然还能再维持住,那么只要最后能栽种成功,百姓也不是傻子,肯定都会去选择缴纳税收。

但账并不是这么算的。

首先,百姓栽种多少棉花,这部分田地所能产生的税收,朝廷最终也全数征缴到了。百姓能得到的利益,其实是来自于朝廷新政策引导后多出来的创造价值。

其次,百姓在新政策中没了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激出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便也随之增长。

当然,棉花想要推广成功,百姓得到利益,朝廷也没有在其中有所损失,首选的种植地区便十分重要。

韩彻当场就还提议道,可先划拨出南北两个主要栽种区域。

北方区域包含北直隶,平州,柏州等地。柏州自是不必多说,平州虽不如柏州,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栽种规模。北直隶指的是天子脚下,也就是京城所直接管辖的一些州,县。这部分区域日照和热量条件都较为不错,降水量也适中,也是比较适宜棉花栽种的地区。

南方区域则是以江南等地区为主,不过这片区域虽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也容易受到梅雨季和连阴雨的影响,应从中先择选合适的地带去推广种植。

老皇帝听完后,便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有那大臣便也站出来言道,他也觉得此事能行。

毕竟韩彻都把安南和柏州两地详细的税收数据摆出来了,也确实是很好的达到了民不加赋,百姓还能和政府一同富足。

“既如此,便按你说的去办。”见着朝臣们再无人提出异议,老皇帝想了一下也觉得此事可行,便点头准许。

“臣定全力以赴,不负圣望。”韩彻终于高兴起来。

老皇帝看了一眼高兴劲的韩彻,又看向朝臣:“诸位可还有事要奏?”

“臣还有事要奏。”一大臣站了出来。

“你有何事?”老皇帝一见着他,神色便不愉了起来。

果然,这大臣一开口,便是再一次恳请老皇帝设立新太子。

算起来,韩彻穿越过来十年,这官也做了十年,还是第一次站到这朝上来议事。结果就瞧见了一出,朝臣们为太子之位争斗激烈的场景。

哪怕老皇帝已经表露出明显的不高兴,可依旧还是又站出来好几位大臣,都做这般的恳求。

这些大臣们为逼迫老皇帝尽快设立出新的太子,那口齿可比刚才对韩彻提出的政令表达反对意见时,要来得厉害多了。

说到底,就棉花推广一事来说,朝廷其实早就已经商议完毕,问题就只在于推广时的具体操作。再者这事也早就商议好交由韩彻负责,他所提出来的政令也确实不错,朝臣们也就没必要多争议。

但太子之位不同,这干系到整个家族将来的利益荣辱,还有朝堂将来的政/治/局面,必然是凶残又激烈的。

这些朝臣们可谓是从传承礼法,再到朝堂和百姓,逐一列举了设立新太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方为各自拥护的对象,是全力以赴的在举荐。对另一党派所提议的人选,也是极力提出反对意见。

昌王一党秉持着“贱妨贵”的观点,认为出生低贱的妨害出生高贵的是会发生祸乱。因为若是“唯才是举”,那么岂非是在鼓励子嗣争夺相残?(1)

尤其是在一国之君的择选上,一旦出现争夺便会更为凶残。

时下一直便很是讲究子以母贵,昌王生母身份比颖王生母高贵,所以就应该立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