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赠图

从目前实地考察,民间查询得到的结果来看,对于常平仓的改革,松州这边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还算是不错的。

“官府放了好多粮食出来,粮食这才便宜了。”

“说起来,好像也就是从这个月初放粮后开始的,一些东西也变得突然特别好卖起来了。跟布帛一起拿到草市上,好些商户抢着收呢!”

“以前像这些东西,商户也是收的,不过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据说是因为官府也下令要收,要的量还都挺大的。”

接下来,又连着好几日,韩彻带着韩老三在各乡镇探寻时,听到的百姓回答,几乎都是像这样差不多的。

所看到的,也是官府开始大量收购当地的一些土地产和手工制品后,使得原本作价便宜的这些东西,陆续开始跟着涨价起来。

没办法,纯手工劳作下的社会生产力,它就只有这么大。

官府将常平仓放粮售卖得到的银钱,全都兑换成本地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需求一下子暴增起来,这些物品的身价自然就跟着涨起来了。

一时间,竟还带动了各乡镇的经济。

待到这次调查结束,韩彻带着韩老三也就接收到了工作组呈送过来的,松州常平仓的库管官员用此次放粮后所兑换的一大批各色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大人,他们这次呈送过来的账册所登记的各类物品的价格,跟咱们这几日巡查时查询到的售卖价钱差不多!”

在跟随韩彻一起仔细看完数据后,韩老三私下里忍不住生气的说道。

韩彻点头:“确实是差不多。”

“他们之前收的价格,绝对比账册上的要低不少。”要知道这些物品目前在松州的市场价,还是因为在官府大批量收购之后,方才涨起来的。

也就是说,松州官府提前在市场的低价期间,收购大量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如今却以涨高后的市场价,来跟他们兑换放粮得到的那批银钱。

“大人,这么多的土特产和手工品,他们从中怕是赚取了不少的银钱!”韩老三越想越气愤起来。

韩彻见状,竟还笑了笑:“预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好生气的。”

“现如今常平仓的粮食买卖都由朝廷监管和指导,再没有像以前那么自由了,他们可不就只能从其他地方获得利益。”

此次常平仓改革的第二条,就是朝廷将会安排专门的办事人员,进行实地考核,再根据地方呈送过来的资料,对各地的粮食和几项最为重要的生产物资做大数据分析,从而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给出一个指导价范围。

就像这次松州放粮一样,地方官员若是在当年的指导价范围内,就不需要先请示朝廷,可由地方官府视情况而定。

这么一来,购入和售出的价格就彻底被控制在了一个范围内。

过去朝廷没办法实施监管到位,其实主要还是在于交通运输上的极为不便利。就比如说松州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光是在路上这么一个来回,一般都需要耗费两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如果不放权给地方官员的话,这要是灾荒或者战争等意外,即便松州官府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快马加鞭跑到京城,将问题和困难告知朝廷。朝廷再下达相关政令,这期间所耗费的时间,足以造成事态严重恶化起来。

就是正常太平年间,也会因此耽误而造成一些原本不该存在的严重后果。

过去朝廷也是明知晓常平仓存在的各种贪污方面的问题,却在经过各方面的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韩彻就又说道:“对于朝廷和百姓来说,最要紧的是让常平仓能及时的发挥出它该有的作用。”

“……”终于明白过来的韩老三,一时就怔在了原地。

这世上其实有很多跟韩老三一样的人,看事情的时候,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官员如果不欺压百姓,一心为民办实事,那就是值得被称赞的好官。官员若是贪污,他们就愤怒憎恶。

韩彻也想要能这样,奈何眼下这世道,根本达不到这般的理想化。

“阿三,其实你也可以往好处去想,松州这边的官府虽然是以高于当时的收购价兑换给了朝廷。可他们也确实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去跟百姓收购的物品。”

“各乡镇的百姓能顺利的把家中多余的土特产和手工品卖出去,换取到银钱。同时,他们也享受到了官府放粮后,粮食作价便宜下来的好处了。”

所以换个角度去看待,不如直接就把各地的官府看成是做生意的商户。商户去跟百姓收购货品时,肯定会压低一些价钱。之后商户在售卖时,也一定会再提高作价,好从中获取到利益。

若要再精准一点的去形容的话,在这桩“商品交易”当中,各地的官府就相当于整个州郡的总收购商。朝廷最后再从这些“总收购商”们手中,采购各种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