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追凶(第2/12页)

那个战战兢兢的男子,叫作毓彭。许一城一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东陵守陵大臣。一看他那两个黑眼圈,就知道这小子这些天来没少挨骂,寝食难安。毓彭一躬到底:“毓彭戴罪之身,见过许先生。”他穿的还是前清官服,就是旧了点。一打千,许一城闻到一股香甜味,再一看,两个马蹄袖边都有火燎的焦黄痕迹。

毓方又指着队尾那头发花白的老者道:“这位是东陵左翼长阿和轩,镶白旗的,姓瓜尔佳氏。”说到这里,又叹息着摇了摇头,“当年驻守此处的有两千兵马,如今护陵衙门里能使得动的,只有他麾下的几十名忠勇兵丁了。”

阿和轩虽然年纪不小,头发花白,整个人却极有精气神儿,往那儿一立,如同淬火的精钢铁条一般。许一城注意到,他穿的仍是八旗的军服,腰间悬一把短刀,那只骨节粗大的右手始终握在刀柄上。至于那个穿文明新装的姑娘,毓方说是阿和轩最小的女儿,叫海兰珠,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这一对父女都不怎么说话,只向许一城微微致意。

许一城看了看天色:“时辰不早了,咱们快点动身吧。”这一次他来东陵目的很简单,就是做一次现场勘察。许一城的老师李济曾经说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不可只依赖文献,一定要亲自调查一下源发现场,综合考量,才有意义。虽然他说的是田野考古,但天下万事道理皆通,若要查清东陵盗墓一案,实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毓方对此不太理解,觉得你只要查文物来源就足够了。不过许一城再三坚持,他只好答应,但终究有些不放心,于是也从京城赶来,说是陪同,也有点监视的意思。

这一行六人穿过石牌坊,顺着神道朝里走。满清规定陵区严禁驰马,恐惊扰地下安宁。这些满人不敢坏了规矩,于是大家都步行。

毓彭知道许一城是来调查盗墓的,一直在刻意讨好。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边走边给许一城讲解陵区布局,那声音嘎嘣立脆儿,煞是好听:“从这儿往北,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这还只是孝陵。西边儿是裕陵、新太后和旧太后陵、定陵,东边儿是孝东陵,景陵、惠陵,诸陵分别还有八圈九营,听我数给您听啊……”

“好家伙,您这是报菜名呢。”许一城啧啧赞叹。毓彭赔笑道:“嗨,总在这鬼地方待着,除了数坟头还能干啥?”毓方眉头一皱,低声喝道:“别胡说!讲正事!”毓彭一哆嗦,似乎很怕他这位大哥,连忙正正官帽,把那天盗墓的情况讲给许一城听。

在事发前一日,也就是三月二十八日,日本支那风土考察团来拜访东陵。这些学者彬彬有礼,礼数周全,还捐了一大笔钱用于维护。毓彭带着这个团在东陵溜溜儿地转了一整天,然后日本人就回北京了,团长堺大辅还送了毓彭几瓶洋酒以示感谢。

当天晚上,阿和轩带队,去了陵区最东边的定陵。只剩下毓彭和其他几个人在最西边的惠陵圈营房里待着。圈是指各陵内府人员居住的营房,九陵共有八圈,虽已废弃,但营房设施比较好,住得舒坦。

毓彭嗜酒如命,阿和轩一走,他就迫不及待地开了酒瓶畅饮,喝得五迷三道,很快就沉沉睡去。到了夜里二更时分,毓彭突然没来由地惊醒,听到外头有怪声。他准备下地去看看,刚一趿拉上鞋,低头一瞅,顿时吓得一身冷汗。他看到地板上竟冒出半截被拉长的人形黑影,头正对着床边。

毓彭惶然抬头,才发现营房外头正站着一个人,背对月光立在窗玻璃前,影子正是他映进来的。毓彭忙问是谁,然后就听“哗啦”一声,门玻璃给捣碎了一块,伸进一只黑漆漆的辽十三式长枪。外头人自称是义和团的后人,当初爷爷帮着老佛爷打洋人,现在讨点饷银,并不想伤及人命,只要他不出屋,彼此相安无事,不然休怪枪下无情。

毓彭吓得筛糠一样,哪还敢出去,就待在屋里。外头那人影举着枪,始终对着窗户里。过了好一阵,听到外面一声爆炸,毓彭才意识到,他们不是来抢地上建筑,而是要深入陵寝地宫。可那枪始终架在那儿,他一动都不敢动。外面那人没再说话,始终保持着一个举枪的姿势,双肩僵硬,脖子反而有点歪。

一直到了阿和轩巡视回来,这才发现,外面站着的竟是一具不知哪个坟里刨出来的干尸,全身斜靠在窗前,那长枪是挂在窗玻璃上,连扳机都没有,不知是贼人从哪里捡来的。阿和轩把毓彭从地上拽起来,急忙出去查看,找了一圈才发现被盗的墓是淑慎皇贵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