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平安城死局(第2/18页)

阿和轩看起来年纪不小,很可能年轻时就在守陵,一辈子的事业突然遭到了否定,难免会被打击。许一城理解地点点头,伸出手指撩起车帘看了眼外头,忽又叹道:“东陵失窃,你父亲会难过,宗室的人会着急,可其他人就未必了。”

“嗯?为什么?”海兰珠不解。

“你不知道中国现在乱成什么样子。各地都疯狂地挖掘古墓,盗卖明器,很多古董商会亲自雇佣盗墓的土夫子,就守在坟地等着,一箱一箱地往外运,运不走的就地砸毁。大家全都挖红了眼,像东陵这样的宝地,只要谁敢咬第一口,其他人就会如饿狼一样撕咬一空。”

海兰珠瞪大了眼睛,她留学归来不久,不知道国内居然能乱成这副样子。

许一城手指微微捏住扶手,语调中开始略带激动:“我的老师李济在清华开办田野考古之学,就是想把这股风气扭转过来,纳入到正规的学术轨道上来。贩卖古玩,只是私利,考古才是公心之所在。你在大英帝国留学,应该知道文明世界对文化遗产的做法。中国再这么乱下去,只怕是文物窃尽,人心尽丧,连根都要给盗掉了。”

海兰珠忽然问道:“这么说,许先生,如果东陵被盗和你那个朋友无关,你还是会接这个委托喽?”

“会!”许一城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已经不只是个人或你们宗室的麻烦,而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危机。我怕东陵这盗掘的口子一开,盗墓贼们再无忌惮,局面就完全不可收拾了。东陵之后,还有西陵;西陵之后还有明陵;河南有宋陵,陕西有唐陵、汉陵。想想看,倘若这些陵寝全被挖空,这个国家还能剩下什么?无论如何,都不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居然微微发颤。

海兰珠看着许一城,不禁一怔。她印象中的许一城总是带着一副云淡风轻的笑容,没想到他会如此激动。中国历史吗……她凝视着小圆墨镜下那副沉痛的面容,她本以为许一城不过是个手段高明的掌眼大师,没想到他居然有如此的思想。

许一城把小圆墨镜重新戴回到鼻梁上,又变回一个市侩商人,唯有声音依旧洪亮:“所以于公于私,我都得追查到底。这一点,还请海兰珠小姐你放心。”

海兰珠摘下镂空的蕾丝手套,把手伸到许一城面前,甜甜一笑:“您都亲自来平安城了,我有什么不放心。不过总算了解许大哥你的心思,咱们现在是在同一阵线,就够了。”她忽然改口,从“许先生”变成“许大哥”,许一城也并未计较,伸出手,两人大大方方握了一下。

海兰珠觉得这人的手非常烫,很温暖,可惜一握即松,没机会多感受一下。

马车最终在平安城最大的一家客栈门口停下。许一城下了车,立刻进入角色,摆开了大谱儿,张嘴就定了三间最好的房间。老板见他出手阔绰,自然是满面笑容,招待得无微不至。入住安排妥当以后,许一城赶走伙计,把其他三个人叫进房间,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在之前的调查里已经确定,东陵被盗的陪葬品只有泥金铜磬和虎纹蜜蜡佛珠在市场上流出,还是毓彭私藏下来的,其他大部分陪葬品肯定还压在盗墓者手里。很多人盗墓之后,东西一捂三年五年,等风头过了再卖,但这两个人肯定不会。他们麾下的人马有一两千人,每天人吃马嚼就是好大一笔费用。对军阀来说,什么都没有现洋钱更吸引人。如果王绍义是东陵盗墓者,那么他们一定急于把这些东西套现以充军饷。

可是,古董买卖有它自己的门道儿。这些赃物太过敏感,贸然拿去铺子里卖,吃亏不说,保不准还要被扭送官府。所以王绍义不能亲自去卖,非得找个靠得住的古董商,来替他神不知鬼不觉地销赃。

这就是为什么许一城要打扮成一个下乡收古董的商人。只要取得王绍义的信任,替他销赃,就能掌握住这批东陵明器的下落,他这次平安城之行就算是大功告成。

其他人对这个计划没有异议。许一城让黄克武去找客栈老板,把带来的一只铜制金蟾摆出去。

古董商收东西,分为两种。一种是亲自去乡下跑,挨家挨院地转悠,这叫数佛珠,意思是一粒一粒地数过来,非常辛苦,但捡漏的概率高,往往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拿下好物件儿;还有一种叫等兔子,一般是在镇子里最热闹消息最灵通的地方,比如客栈,摆那么一只金蟾,头上压起一摞铜钱。这就是告诉当地人,我来贵地收货,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拿来客栈,当场买卖,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