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民愤(第2/3页)

徐碧琛低头腹诽:正因为是谢云臣我才不放心!

他这个人是善是恶、是正是邪,一切都是未知数。虽然至今为止没见他做过什么恶事,可她就是觉得,此人有问题。

怀疑归怀疑,又挑不出他任何毛病,真让人沮丧!

听皇帝安慰自己,徐碧琛勉强认同了他说的话。她没有什么依据,一切担忧都是出于自身揣测,硬要景珏引起重视也不太可能…

希望是她多想,不会真的引发什么大问题吧!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美好。

夏日尾声,天气不但不转凉,反而异常炎热。久旱不雨,焦金流石。火伞高张,烤得土地龟裂,植物枯死,南方大部分地区,作物蔫死殆尽,多处闹起饥荒。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这次,饥荒、饥馑闹了个遍。百姓家贫者,没有足够的储粮,几天不到便饿得面黄肌瘦,身体无力。

地方官员遇到这种事儿,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先想办法压下消息,等问题缓解再上报朝廷。

这次,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可惜雨神不问世事,迟迟不肯作法下雨,干旱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滴雨未落。但是官员们也没有感到很恐慌,以前类似的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百姓应有积蓄,还能撑一段时间,所以很少出现大问题。

往常,在这种情形下,原本应该按照旧法,开常平、广惠两仓放粮救济百姓,但之前实行扶民法,已经将大部分储粮折成现银贷了出去,仓内粮食所剩无几,在数万灾民前,完全是杯水车薪,起不了任何作用。

形势愈发严峻起来。

济粮当日,大批灾民跑到城下,挤破了城门,摩肩擦踵,挨山塞海。他们为了争一口清粥,大打出手,赈济的官员被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瑟瑟发抖,抬起一只手,随便指了个官差,颤颤巍巍道:“你,去制止他们,本官…本官还有要事要办!”

娘嘞,那群灾民眼睛发着绿光,像狼一样,他真怕待久了被他们扒出来生吞活剥。

大人从桌底悄悄爬出来,在侍卫的掩护下匆匆逃离。

类似的情况同时发生在了各地,官员们发现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控制情形,此时也顾不得会不会被皇上骂,纷纷上书奏请朝廷救济。

他们倒好,随手写几个字呈上去便高枕无忧,可怜皇帝一下子看到这么多赈灾消息,大惊失色,脑子一时如被掐住般,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表情冻住,眉梢带雪,严肃地将折子一页页翻下去。

一本,两本,三本…

啪嗒!

猛地把奏折合上,怒不可遏,这群庸官,竟然等事态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才上奏!

事已至此,发脾气也没有用,还是得想办法解决。

景珏立刻让户部统计发生灾荒的地区,一天后,得出的结论是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目前已知有九个州受了灾。

相较南方,北方如今收成不错。皇帝马上命北方几个粮仓放粮南运,又下令削减灾区这一季的赋税。

当务之急,是委任合适的官员前去赈灾。

由于之前碰到太多办事不力的庸才,景珏对挑选赈灾官员非常上心,精挑细选,力求找到最负责、最合适的。

就在他为饥荒费尽心思的时候,与盛京相临的一个地区,灾民大量涌入,上千人跪在城门口,个个面如焦土,嚎哭不止。

妇人们头发凌乱,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怀里抱着孩子,扑在地上哇哇大哭。男人们也是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看上去连乞丐都不如。

京官府尹眼看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急忙找了处空地,把这群逃荒的人赶到那里去,又命人煮了些粥发放。

一打听,才知道内情。

逃荒来的多是些乡间农民,没读过书,没进过学堂,不识字,也没什么财产。在家乡都是靠租地过活,他们见有大官愿意关心情况,纷纷抹了眼泪,操着一口家乡话,将委屈尽数说来。

“俺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听说大官可以借钱给我们周转,都很高兴。林三哥家前段时间收成不好,找官老爷借了几贯钱,说好的二分利息,到还的时候不晓得怎么整的,突然要他还十倍!找他们说理,官老爷把纸拿出来摆在三哥面前,说是白纸黑字画了押的,可俺们不识字,看上去都差不多…”

“还有俺家,日子虽然不富裕,还没到要借钱的地步。但是官老爷强迫我们借…家里好不容易有点余粮,都拿去还债了…饥荒一来,根本顶不住!”

皮肤黝黑的汉子看了眼妻儿,哭得伤伤心心。而和他一样的家庭还有无数,纷纷落泪。

他们哭天抢地,捶地高呼:“废改革,除变法,还百姓一个公道!”

抵触之心,可见一斑。

这府尹也相当害怕,光是天灾也就算了,竟还牵涉人祸,而且还是由改革引出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