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天下大势尽在我手(第2/4页)

眼下情况如出一辙,因为夏侯惇和张燕的大纛同时出现在了涿县城外,再无任何侥幸可言,如果还不采取行动,那么未来在吕营,可未必还有哥俩的一席之地。

他颜良文丑尚可投敌,我们哥俩如何不能?

“既如此,莫不如你我弟兄召集好麾下兵马,趁夜绑了袁熙,开城迎吕布?”

焦触的主意当然是不错的,作为两人智商更高一等的张南却缓缓摆了摆手,“不然,眼下直接行动,虽也可换些功勋,却不过是为他人做嫁。

况且,袁熙毕竟不同于袁尚,在军中有些威望,且治理幽州这两年待军士算宽仁,直接动手,不智。”

“那,兄长何意?”焦触有些急促的问道。

“袁熙已多日不至军营,如今营中将士人人自危,你我弟兄正好趁这个机会多多走动,一来是凝聚人心,二来也可探一探军中风向如何,不至于在动手的时候,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

“善!”两人一拍即合,当即行动了起来。

既然袁熙不动,那焦触和张南自己就动起来,他们干着袁熙该干的活,安抚着将士们的心,同时也在试探着各方反应,尤其是城内的八大校尉,这是最重要的。

每一员校尉麾下都有一批亲卫,如果亲袁势力过于强大了,那证明还没到可以直接下手的地步。

若是忠于袁熙的人不多,那么,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联合各部,以尽可能小的伤亡代价把涿县乃至于幽州拱手送于吕布,这样做的功劳才足以让自己未来在吕营中站稳脚跟。

……

相比于一开始的时候,吕布和林墨都显得很从容。

现在情势是一片大好啊,张燕拿下了,夏侯惇死了,并州应该马上也能易主,幽州更是有绝对的把握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北国四州,应该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全部的握在自己的手里。

林墨坐在副位,在台案上插满了标注各方势力的旗帜,心里默做分析。

虽然斥候还没有回报,但林墨自信用鼻子闻都能闻的到千里之外的荆襄应该已经迎曹操入主了。

他能进的去荆襄这一点不奇怪,刘表新丧,刘备又开始做大,加上曹操得了并州、稳住了司州,配合手中天子,到底还是大汉天下牌面最好的诸侯。

尤其在袁熙还能稳坐幽州的时候,冀州其实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加上老岳父和自己的出身问题,绝对不会被蔡瑁和刘琮看好的。

夏侯惇作为曹氏集团的二把手,如今一战殒命,加之并州易主,曹操就算气恼也不可能率兵反扑。

道理很简单,荆襄之地,他可以进得去,却未必坐的稳,一旦消息传开,曹操前脚离开,蔡瑁后脚就能教他领教一下什么叫反复无常。

所以,即便是他可能会被气的头风发作,也不见得敢有任何的举动,并州有足够的时间来稳固。

再者,幽州即便到手,这里却是整个北国四州最复杂的一个地方,除了在辽东恃远不服的公孙康割地称雄外,还有乌桓、匈奴、鲜卑等杂胡部落混居的辽西和右北平这两个郡。

其实在公孙瓒主政幽州的时候,真正势力强横到不容胡人是在右北平以西的几个郡,往东则是公孙康和乌桓杂胡部落了。

而袁绍攻克公孙瓒后,因为想快速的发动中原大战,真正一统天下,对于不稳定的辽西和右北平都是像当年的刘虞一样秉持怀柔政策,就是你们这些胡人少闹点事就行了,咱也不打压你们。

他想的是,等天下重新归一,腾出手来再收拾这些异族,可惜啊,再也没有了这个机会。

历史上的曹操一定要远征乌桓,除了二袁这种残余势力外,最大的考虑就是希望得到一个安稳的后院。

林墨现在做的是同样的考虑,如今涿县的袁熙已经不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自信时间到了,袁熙不降,下面的人也会帮他,反倒是乌桓杂居的辽西、右北平和辽东的公孙康,该考虑清楚作何安排。

如果单纯的从战略局面分析,其实袁绍的做法是值得效仿的,北国重新归一,老岳父声威必将一跃成为天下翘楚。

加之夏侯惇一死,肯定会引发曹军动荡,若是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南下,甚至在安丰、沛城、白马、河内多地同时搅些动静出来,曹操在荆襄八成是待不稳的。

可要是考虑一劳永逸的长治久安,那么就应该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挥兵向东,不仅要把乌桓给拔出了,甚至可以连带着公孙康一起给收拾。

至此,幽州全境都将真正意义的属于自己。

二者相衡,林墨更倾向于后者,虽然辽神在安丰,可赵云、颜良和文丑加一起,复刻白狼山之战也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