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2/4页)

“不是。待到月底离开时再单独呈交给君父。”李恪昭略勾唇,垂眸觑她。

“我请你进书房来陪,原还指着你能贴心地替我研墨添水之类。你倒好,竟拿我做枕头?!”

入冬之后,团山屯军各项事务大致捋顺,岁行云闲散许多,只要军尉府无事,她便躲在家吃吃睡睡,恨不得将之前半年的忙碌疲惫一次补足,能躺着绝不坐着。

到了遂锦后更是愈发贪睡,随时都在打呵欠。

岁行云笑着闭目,口齿不清地嘟嘟囔囔:“研墨添水?你自己没手么?以往我上团山练兵时可没请过你帮我扛刀。也别指望我六公子我替你誊抄。当年在仪梁时,也不知是谁写了个‘丑’字嘲我。”

“你近来愈发爱翻旧账,”李恪昭自知理亏,温厚手掌盖住她的眼皮,“罢了,我认命给你做枕头。一天天的,也不知哪儿来这么多瞌睡。”

就这么左手替她遮着光,右手执笔蘸墨,继续字斟句酌地修改那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奏报。

眼皮被温热掌心柔和煨住,岁行云的呼吸渐渐平稳,眼见就要进入绵甜酣梦。

突然,仿佛有一道闷雷在她脑中炸响。

她惊骇睁眼,猛地跳了起来,居高临下瞪着李恪昭。

李恪昭被她这突如其来的大动静吓了一跳,笔尖走偏,在竹简上划出斜斜一撇,显然新写的这遍又作废了。

他沉声回瞪她:“岁行云,你……”

岁行云脑中乱糟糟,自己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我、我没事,我很好。我只是突然想起,似乎有两三个月没来癸水了,而已。”

李恪昭傻眼良久,倏地站起身来:“……而已?!”

分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什么已!

李恪昭如临大敌,火急火燎求见了缙王,延请太医往府中替岁行云诊脉。

太医诊脉的结果是:疲累久积,加之冬寒重眠,只需安生修养,膳食滋补,过一阵就无事了。

送走太医后,白激动一场的两个傻子大眼瞪小眼,好半晌才缓过神,双双没好气地笑出了声。

*****

十二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大朝会如期到来。

包括李恪昭在内的各地主政者们依次禀了当年政绩,王君及卿大夫们再轮流质询与关切,之后便是嘉许封赏之类。

一切仿佛与往年没什么不同,直到三公子妻舅、上阳君陈之道捧芴而出,弹劾六公子李恪昭的屏城新政。

“……虽屏城民生大好,足见新政之功。然,屏城郡府允女子出门谋生、准予其承袭家业,并认可女子掌家甚至立户,屏城军尉府更是荒唐任用女将女卒,此等种种,实在有悖天道伦常……”

陈之道显然有备而来,滔滔不绝,义正辞严。

有他投石问路,三公子、五公子各自阵营都有人挺身而出,附和陈之道对李恪昭的挞伐。

很明显,三公子、五公子今日已达成默契共识,暂且放下争斗,先合力踩死李恪昭,之后二人再决胜负。

庭上大多数人都目不斜视,一言不发。

今日能站在此处的谁不是人精?用脚趾头都能想通陈之道为何忽然对李恪昭发难。

自太子卧病这大半年来,缙王对继任储君之事一直绝口不提,对屏城新政也不置对错,因此谁也吃不准当今王君对六公子李恪昭是个什么心思。

如此形势下,与三位公子并无直接利益关联的聪明人都知该明哲保身、少说少错。

而李恪昭从头到尾面无表情,连眼角余光都没给谁一点。

待陈之道说完,缙王咳嗽一阵后,浑浊的眼神看向李恪昭:“可有自辩?”

这一年里少了太子分担国事,缙王操劳许多,肉眼可见地衰老不少。入冬后又有寒疾反复,说起话来有些中气不足的痰音,叫人愈发难辨喜怒。

“无。新政是对是错,自有君父裁夺。”李恪昭不卑不亢,不急不恼。

缙王几不可见地颔首,又看向陈之道:“依陈卿所言,屏城新政弊大于利?”

“君上英明,”陈之道捧芴躬身,旋即站直,“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此乃天道纲常,亦是国之基石。若基石不稳,则国有远忧。”

“如今屏城新政已成定局,若要修正此错漏,当如何解法?”

缙王这个问题让在场许多人为李恪昭捏了一把冷汗。这话怎么听,都像是要断定新政有错了。

陈之道面有淡淡喜色:“换人主政即可。”

缙王不置可否,再度看向李恪昭:“依你现今对屏城的了解,你三哥、五哥,或上阳君本人,谁更适合接掌屏城。”

李恪昭眉梢轻扬,执礼道:“积玉镇前鉴犹在,上阳君显然不是恰当人选。”

此言一出,朝臣中又不少皆低下头去,拼命抿唇忍笑。

积玉镇本属上阳君陈之道封地,当初就是因他懒政疏忽,才导致积玉镇被代国强占,最后还是李恪昭的人将之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