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年代文里的幺儿(九)(第2/4页)

虽然邵瑜这么说,但是乡亲们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辜负了邵瑜的好心安排,都低下了头。

邵瑜可见不得他们士气这么低,开口说道:“其实仔细想想,也没有那么可怕,大家都是人,又不会人吃人,就算说错了丢脸了,人家也记不住你是谁,就像我妈刚才那样,磕磕绊绊的说不出一句话来,人家也没怎么着她,反而还夸她胆子大呢,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说多了就好了,多想想在家里等着的乡亲们,他们还等着我们带大单子回去呢。”

邵瑜许是天生就很会鼓舞士气,经了这一番激励,乡亲们也没有之前那么唯唯诺诺了,见到有人过来,也能鼓起勇气上去介绍。

哪怕依旧会因为紧张而说得颠三倒四,但有邵瑜在一旁描补,竟然也卖出去了几个单子,邵瑜已经和那个商场经理联系好了,等到展会结束,将所有单子汇总给他,到时候购买人直接去商场取货,到时候两方也要签订进货合同和代理合同。

第一天结束,卖出去最多的茶具,其次是茶叶,然后是竹篮竹筐,最后才是绣品,其实仔细论起来,技术含量最高的是绣品,但因为耗时耗力,价格自然低不下来,且如今国人追求的更多是工业制品,对于这样的纯手工刺绣反而没有太大的热情。

若是换了十多年后,情况可能会好转许多,但如今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节点,反而让这样老传统手工艺品显得十分尴尬。

白兰公社的人唉声叹气,晚上吃饭的时候,都因为卖出的订单不够显得有些低落,邵瑜安慰了几声,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帮忙想办法。

等到第二天他依旧带着唢呐去了展会,却发现展会里已经有不少人有样学样的带了乐器,顿时整个展会里弄得就像开演奏会一样,闹哄哄的。

最后被观展人员抗议,被展会主办方叫停了这场声音杂乱的演唱会。

邵瑜的展区依旧处于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偏僻位置,虽然偶尔有几个听了别人介绍的,跑到邵瑜的展区来,但带来的生意却寥寥无几。

“小三儿,这咋办啊?不准你吹那个东西了。”邵老娘忧心忡忡的说道,她都不知道邵瑜从哪里学会的吹唢呐,但邵瑜一直给她一种什么都会的样子,她也理所当然的将儿子的无所不能归结于遗传了她的聪明。

“没事,我早就想到了这一节。”邵瑜说道。

依旧是点起那个炉子,邵瑜也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口小锅过来。

没过多久,炉子里传来扑鼻的香气。

“这是啥啊?”邵老娘一边咽着口水一边问道。

无论是茶叶,还是鸡蛋,在乡下都是比较紧俏的货物,邵老娘一辈子吃过的鸡蛋数量有限,喝过的茶也能数的清楚是几口,因而也根本想不到这样浪费的法子,用茶叶来煮鸡蛋,听了邵瑜的解释,她第一时间就去看刘家村人的反应,果不其然,这些卖茶叶的人脸上都显现出肉疼的神情来。

“这……”刘家村的人想说太浪费了,但一想到邵瑜昨天还帮他们卖了那么多单子,一些话顿时就说不出来了。

茶叶蛋做起来没有太多技术内涵,起源是哪里不可追究,在富庶的地方也算比较常见,但邵老娘显然是没见过的,一个还在努力解决温饱的地方,没有那样的条件去追求美味的口感。

但它的魅力却毋庸置疑,由邵瑜着这样一个点了厨艺天赋的人做出来,味道更是香飘十里。

这个点,又是人们半饿不饿的点,问道这一股子稍显霸道的香味,不少人都聚集了过来。

大锅灶年代,外面也没有小摊贩,小吃几乎灭绝,邵瑜这一次借着展厅的便利煮了这么一锅茶叶蛋,要是他用于盈利,只怕旁人还会颇有微词,毕竟他卖其他的是展会允许的,卖茶叶蛋可没有得到许可,但邵瑜将一个蛋切开,一分钱不收,分给过来围观的人吃,这大手笔让众人惊叹之余,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人嘴短,他们也不好什么都不买。

这个年代的人淳朴要脸面,因而吃了一口茶叶蛋的,或多或少都买了些许东西。

邵老娘在一旁看得有些心疼,低声问道:“儿啊,这些鸡蛋哪来的?不会是你自掏腰包?”

“没事,我先垫付的,只要东西卖出去了,肯定会给报销。”邵瑜说道。

赵队长也回过神来了,立马说道:“邵干事,这怎么好让你自掏腰包,我们赵家村也要出一份子。”

赵队长这么说了,其他两个队长也只得跟着这般说道,不过白兰公社的人心底却有些不甘,毕竟无论是昨天吹唢呐,还是今天煮鸡蛋,卖出货最少的,一直都是他们白兰公社,东西没有卖出多少,但却还要承担了三分之一的鸡蛋钱,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但他们到底还是没有表达不满,而是心里默默的压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