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未央 西汉文帝皇后窦氏(第5/6页)

当然这只是汉景帝的失口,但窦太后却不知道怎么地信以为真了,转眼就要汉景帝兑现承诺,要立刘武为储君。

窦太后本是草根女,其实对政治并不懂,多年来安分守己地在后宫过着温驯的生活,眼睛还好的时候,也不过是读读黄老之学,到双目失明的时候,基本上就只有靠听别人念书来打发日子了。虽然黄老之学是文景时代的政治理念,但从一家学说到政治理念的执行,还是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奈何窦氏是不懂政治的,更不懂得皇位的交接,是不能私相授受的事情。

刘启一时失口,被顽固老妈纠缠,后悔不迭。窦太后一心把世间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共享权势与富贵,而忘记了皇权并不是过家家,不但没有达到她的心愿,反而让刘启和刘武兄弟之间的感情产生了不可融合的裂缝。

窦氏族人窦婴也曾劝窦太后说父子相传,是本朝的祖制,怎可立弟弟?结果此言惹怒了窦太后,差点要把窦婴给除名。

而刘启也知道,同他的瞎眼老母,是无法解释清这件事的。甚至别人说的话,也很难让窦太后听得进去。他不愿意和母亲闹翻脸,但更不愿意顺从母亲,于是将此事推到大臣们身上,说是诸大臣不肯。朝议几次以后,刘启顺水推舟,就立了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有时候政治的事件,如同蝴蝶的翅膀,在某个点上扇动,却影响到下一个点。

因为窦太后逼立梁王刘武,汉景帝刘启才会匆忙立了刘荣为太子,这一立,就把汉景帝后宫中的矛盾彻底激化了。

在刘启继位之时,立的是薄太后的母族之人为皇后,但这位小薄后,并不得刘启宠爱,刘启真正喜欢的却是为他生下三子的栗姬。在刘荣立为太子之后,朝中内外,便掀起一股要求立太子母为皇后的风潮来,而小薄后也因此被废。

小薄后是薄太后的族人,她此刻被废,窦氏不发一言,可见之前薄太后和窦氏的婆媳和乐融融,更像是一出薄太后单方面操纵的亲情戏罢了。窦氏眼睛虽瞎,但是对于真情假意,还是明白的。

小薄后被废以后,此时的栗姬离后位只有一步了。而改变这一切的是馆陶公主,窦太后唯一的女儿。

馆陶公主比她亲妈更懂得后宫生存之道,她知道现在凭着亲妈亲弟弟的宠爱,她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亲妈会走在她前头,到时候她就得在亲弟弟甚至亲侄子手底下过日子。于是她为了拍皇帝弟弟的马屁,曾经献了不少美女给汉景帝。如今看到栗姬的儿子将成为太子,她就忙去找栗姬,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结成儿女亲家,以保障自己将来依旧风光的局面。

没想到栗姬早对馆陶公主向汉景帝献美这件事怀着嫉恨之心,此时以为自己必将成为皇后,得意之下,便要将过去的怨恨发泄出来,不但对馆陶公主的要求一口回绝,言语中还有那么些不恭敬。

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栗姬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馆陶公主的能量。她以为凭着自己的美丽征服皇帝,就是拿到了一张最大的王牌至尊宝,见谁就能压死谁。她忘记了,打牌打的是一局牌,而不仅仅是一张牌。后宫的博弈,有时候不仅仅只是后宫女子们一个人的博弈,还包括其他人手中的牌。

就在馆陶公主气急败坏的时候,汉景帝另一个妃子王娡乘机讨好馆陶公主,并请求将自己的儿子刘彻许配给陈阿娇。这一举动哄得馆陶公主十分开心,自然也卷起袖子为自己的小女婿争江山。

在馆陶公主的进言下,曾经风头无俩的栗姬在接近皇后宝座的时候从天下跌入地下,已经登上太子位的刘荣被废。不甚得宠的美人王娡登上皇后宝座,默默无闻的庶出子刘彻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太子。

而在这一连串的变故中,不管是小薄后的被废,还是栗姬的接近后位又失去,或者是王娡的上位,对于窦太后来说,汉景帝的后宫如何变化,其实她并不感兴趣。

她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之事,所以只要馆陶公主要的,她就会给她。而幼子刘武已经煽起的野心,自然也不是这么容易熄灭的。

窦太后坐视刘荣被废的很大原因,就是在此后又提出立刘武为太子的要求,汉景帝自然是不肯答应的,就借口大臣袁盎等人反对为由,乘机再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刘武听说是袁盎等与他作对,大怒之下,便派刺客在宫门口行刺反对立他为储的袁盎等诸大臣。

景帝大怒之下,严令缉捕真凶。自然大家都明白,这件事太明显了,就是刘武所为,于是一查就查到刘武的身上去。刘武手忙脚乱之下,令刺客自杀以灭口。刘武自然也是不能逃脱罪行,无奈汉景帝奈何不了老娘窦太后的胡搅蛮缠,再加上姐姐馆陶公主哭闹,于是刘武之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