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第5/7页)

真宗晚期,因为崇信神仙祥瑞之术,宠信被王曾称为“五鬼”的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等五人。但是刘娥掌权之后,将这五人罢斥,而任用以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这四人为首的名臣,推行新政。

真宗后期,虽然开河通渠,奖励农桑,朝廷的收入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后期天书封禅,采丹献芝,营造宫观祭天等,开支庞大,最后几年的收入基本抵减支出,所剩无几。更有王钦若、丁谓等兴起的采丹砂采灵芝等,令工役入深山,枉送了不少人性命。

刘娥从小出身贫寒,从蜀中流浪到京城,深知下层人的疾苦,也经历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知道如果不安抚百姓,就无法政权永固。因此在她亲政后,即下令兴利除弊。先是停止天下宫观营造,罢江宁府溧水县的采丹砂之役,罢彭州九陇县的采金砂之役,罢免各地采灵芝之役,下诏禁止各地进献术士道官,禁止各地毁钱铸钟,再将各种斋醮道场的诸种繁文缛节花费减少。此外,大赦天下,减轻税负,平准京东西、河北、淮南等地的谷价,复开永丰渠以通盐运,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将纸币交子作为官方流通物等。

这边减轻税负,这边节约开支,经营了几年,国库之中,才渐渐丰盈了些,刘娥的威望也一日重于一日。但是随着刘娥的权势日益稳固和小皇帝的渐渐长大,朝中的大臣们也开始发生了分歧。

一种是以保守派的臣子们为首,如林献可、范雍等,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刘娥将之视为对她权力的挑衅,将上书还政的臣子们,不是下放就是流放。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种相反的人群,于是有一个叫方仲弓的上书,请她仿照武则天的前例,为刘氏先祖立七庙;另一个是开封府程琳,向她进献了《武后临朝图》。

说得多了,刘娥不免有所心动,于是在朝堂上问大家:“武则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参知政事鲁宗道看出她的心思,断然说:“唐之罪人。”面对着朝臣们的态度,刘娥不得不做退让,将《武后临朝图》当场扔在地上说:“我不作此负祖宗之事。”

然而若是深知刘娥性格的人,应该知道刘娥这样的表态,并不是一种死心,而只是一种退让的策略而已。从刘娥的人生经历来看,她是一种比较追求完美型的人格,她的性格刚强之处不下于武则天,但韧性则更强。如果眼前的形势不利,以武则天的性格,则会遇神诛神遇鬼杀鬼,但是刘娥则会稍作退让,以一种迂回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她更喜欢水到渠成,万众拥戴式的结局。

她的人生一路受挫,而她总是能够最终达到目的。刚开始她只想作为一个藩王的宠妾,不料却被太宗逐出府门。她蛰伏,一步步推动真宗去夺取皇位,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然而真宗继位之后,想要立刻封她为贵妃,不料宰相李沆拒绝,她并不气馁,而是从最底层的美人之位一步步做起,终于等到她封妃子的时候,李沆已经不再是宰相了。当郭后死后,群臣反对立她为皇后,她上了辞表,消除了群臣的戒心。而她却不曾闲着,她不但利用“借腹生子”的办法,堵住了群臣的嘴,也利用“调虎离山”的办法,趁曾经反对她做皇后的宰相王旦、寇准都不在其位时登上皇后之位。

所谓把握时代脉搏的强者,就是能够顺利地利用时代的起伏而取得机会的人。宋代与唐代不同,唐代相权较大,往往用对或者用错一个宰相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强弱,如唐玄宗得姚崇、宋璟而大治,用李林甫、杨国忠而大乱。在宋代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经常变换宰相,也因此使政治斗争极为复杂。寇准为了扩大权势,把自己卷入了宦官周怀政的阴谋之中,使得真宗最后只能托政刘娥;宰相丁谓出于排挤寇准的目的而借助刘娥之力;继任的宰相王曾为了达到除掉丁谓的目的,以提高太后的权力而对抗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为了与王曾对抗,又间接要利用刘娥的力量。尽管这些人或忠或奸,但都从未曾想到过会制造出一个女主临朝的时代来,而且都在自己执政之后,想尽办法独揽朝纲,处处意图限制刘娥的权力。然而他们在各自的争斗中为了达到打倒对手的目的,却又都或多或少地和刘娥合作,或者促使刘娥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而这些宰相,都在不同的阶段,不自觉地成为刘娥权力扩大的跳板,直到最后刘娥挟垂帘听政的名义君临天下时,丁谓流放、王曾被贬、曹利用自杀,此时朝堂上下,已经无人可以对抗刘娥了。

刘娥虽然专权独断,却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她在政策上兴利除弊,得到百姓拥戴;在朝堂上,一开始反对她的大臣很多,都是属于保守派的臣子,甚至有一部分还属于清流,只是出于不愿意后宫干政、女主掌权,以她出身寒微、不是名门为理由反对她,但是她借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之手先对付反对者,再清除掉那些声名狼藉的臣子,再降恩于受贬的臣子,又大力挖掘新人,从而使得整个朝堂控制在她的手中良性运作。甚至在后宫也是如此,她身为得宠的妃子,和皇后郭氏安然相处,李氏为她生儿子,杨淑妃为她养儿子,成全她身登皇后宝座,成全她专心侍候真宗,辅佐朝政。她和真宗赵恒的夫妻关系,一直亲密了四十年,她和小皇帝赵祯,也一直母子深情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