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第2/3页)

兵家常用的法子是向城墙下扔火把,但火把要花不少银子,而且一旦不够,敌人便很快攻打上来。

然而,用水攻,只需在城内的离城墙近的几处河边建起水车,把水吊道城墙之上即可,根本花不了多少银子,水更是用多少有多少。

浇下去的水,不单能让攻城的士兵失去作战的力气,更能加固城墙。

五十万大军,对北平城,久攻不下。

良久,休战。

李景隆远远看到城墙之上出现一个挽着高髻的妇人。

尽管是一身妇人装束,那人也不过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李景隆呆呆的望着那道身影,那便是他年少时候魂牵梦萦的身影。

北平城的士兵用绳子放了使臣下去,给李景隆递了书信。

李景隆打开书信,是徐琳琅的字迹:

景隆兄,别来无恙。

此战燕王殿下与我,

已占三九节气之天时,

城墙内河之地利,

百姓拥护之人和,

君已无胜之希冀。

愿君惜士兵之命,

若君执意围剿,

唯有久攻不下之结果,

再过两日,燕王领兵回杀,

孰胜孰败,

君心甚明。

愿景隆兄思虑周全。

另问令妹瑱瑱安。

妹:徐琳琅。

李景隆遥望城墙上的身影,知道这用水的法子,便是徐琳琅的主意了。

李景隆写信塞给了使臣,让他带给了城墙之上的徐琳琅。

李景隆说,朱棣哪有那么容易杀会来,他正在南地的战场和皇上的人缠斗,根本无法脱身。

他只需带着大军等到春来冰消,攻下北平,易如反掌。

徐琳琅看了信,嘴角扯出一抹笑。

就算是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又何妨。

五十万大军,不一定就能用的上五十万。

今日着了水受了寒的士兵约莫十万有余。

李景隆的粮草也撑不到春天。

夜里,徐琳琅派人再北平城墙上唱起了南地各方的歌曲。

在不远处扎营的南地士兵,饥寒交迫,听到歌声,一个一个,都思念起家乡来。

第二日的晚上,有又诸多姑娘在城墙上一起念了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日的夜里,又有人在城墙上唱起了“可怜白发送黑发,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景隆的军队里,出现了不少逃兵。

逃兵一多了起来,人心便溃散了。

没有逃的兵,也开始琢磨。

李景隆看着,不能继续耗下去了,再率大军攻城。

然而,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

就是简简单单用水这一条,就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朱棣得知北平被围之后,本是打算不记后果领兵回北平营救妻儿,可是刚准备下令,就得到消息,眼下,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根本攻不进北平去。

燕王妃想出了用水浇城墙用水浇攻城的士兵的法子,李景隆现在就是狗啃刺猬无从下嘴。

只有雪化冰融,李景隆的大军才能有所动作。

可是,燕王妃还用了四面楚歌之法,用南地士兵家乡的哥,用引人情感的诗句,一点一点瓦解了李景隆大军的斗志。

如此天寒地冻的天气,只会让跋山涉水到了北平的士兵愈有思乡之情。

朱棣知道,徐琳琅已经算是解了北平的困境,自己要做的,便是把眼下的仗打好。

徐琳琅正牢牢的守着他的大后方呢。

朱棣一鼓作气,攻城拔寨。

还没等朱棣大军杀回北平,李景隆的大军就从北平撤退了。

一来是为支援在南地攻打朱棣的大军,

二来是守在北平城外,成本实在太大,而且等到春来冰消,朱棣也确实就会杀回去了。

所以,李景隆便是带着五十万大军,白白去北平城外受了半个月的冻。

更得不偿失的是,五十万大军去北平的时候是精锐之师,从北平回来的时候,人心涣散,溃不成军,士气尽失。

徐琳琅守住了北平城,为朱棣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带领的大军,节节胜利,一步一步,攻进了应天府。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有人说燕王大逆不道谋反的,有说原本燕王就该当皇帝的。

当然,还是骂燕王谋反的人更多。

朱棣在做了决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骂名,但是这世上,有多少事情能够两全其美呢。

他只有用这一生,去为天下苍生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弥补百姓。

他只有像李世民那样,创造出一个盛世,才能百年后去黄泉之下见父皇。

朱棣带着兵攻到了金銮殿,这个他的父皇曾经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

他的侄子朱允炆穿着最隆重的皇帝朝服,坐在龙椅之上。

朱棣没有拿剑指向朱允炆,他只是对他说:“允炆,往后,这世上,不会有人知道你是生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