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高平陵(2)(第2/3页)

读旨的内官一副事不关己的情态,拖着调子说:“这些话,还是等大将军早自归罪回去跟太后说吧。”

“去你娘的,老子归什么罪!”刘融涨的脸红脖子粗,提剑就要砍了内官,忙被高元则阻拦了,“大将军,此时不是置气的时候,请听我言。”

话音刚落,内官说道:“太后有令,召大司农行中领军故事。”

高元则眉头一抖,当即反应过来,厉声道:“这哪里是太后的旨意?”说着对上正意味深长看着自己的刘融,苦口婆心道,“桓睦起兵,控制了宫禁,太后定是不得已为之,我既带了印绶出来,自然是要跟随陛下和大将军。”

再看刘融那阴阳不定的个表情,高元则心中气窒,心道你早听我规劝也至于落得今日田地,蠢猪!虽在心里把刘融骂了个体无完肤,然而自己既选择出城,定要费心筹谋,还未再续,又飞来一人把太傅桓睦给天子的奏章送到。

刘融忙拿来先过目,看完后脸上神情松动,犹疑看向身旁兄弟等人,说:“我看太傅的意思,只要我还京认罪。”

众人也是个一脸拿不定主意的踟蹰模样,事发突然,打了个措手不及。高元则一听他这话音,接过奏章一看,果决道:

“不,大将军细品品,桓睦先言自己乃托孤重臣,当以死奉明诏,是为一;再言大将军败乱国典,意指陛下寄坐,社稷危矣;最后才说大将军离间二宫,伤害骨肉,此举起兵乃太后授意。大将军还看不出桓睦诡诈之处吗?条条指向大将军,不涉及他人,且又名正言顺,正是桓睦用心险恶的地方啊!”

被高元则这么一说,刘融心烦意乱,不安问道:“那大司农有何良计?”

就等着刘融问计了,高元则把个胡须一捻,调头看了看,胸有成竹说道:“天子在外,大将军可退兵许昌,再以天子诏命号令四方勤王,只要都督们集结而至,大事可成!桓睦说他清君侧,就是清君侧了?大将军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众人听了默然不语,刘融虽为宗室,生平却是第一次历经宫闱惊变,不由说道:“我只怕桓睦老儿也早想到这一层,他手无实权,竟敢谋逆,岂不是早算无遗策?”

听得高元则捶胸顿足:“此言差矣!我逃出城来,就在他的算无遗策之外,天子之令,谁敢不从?”说着,把希望的目光朝刘融胞弟身上投去,殷切道,“中领军,你别营就在城南,洛阳典农治所也在城外,我等前往许昌不过两日路程,许昌武库亦有器械,”他把印绶又是一举,“若说忧心谷粮,可印章就在我身,何来忧虑?”

刘融兄弟沉默不语,半晌,中领军皱眉说道:“我等妻儿老小皆在城中,若只是免官待罪,何苦来要以身犯险?”

听得高元则终于忍不住骂人了,把印一挂:“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不明白呢?可见富贵丛中,筋不束骨,脉不制肉,一点风波都禁不起!你们哪里知道桓睦这人的心黑手辣!平日里读书,果真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刘融由着他骂,把使者叫来吩咐说:“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还在城中,请他二人去见太傅。”

这两人,既非自己亲信,又非桓睦党羽,为人清正。刘融把主意这么一定,对高元则说道:“请他二人试探,大可放心。”高元则气呼呼把袍子一撩,屁股一沉,索性坐在了湿漉漉的草堆上。

眼见暮色四合,刘融命车驾就停在了伊水南岸,砍掉树木,以作鹿角,召集城南屯兵数千人过来戍卫。

好不易寻来干燥木柴,露天而围,高元则的一张脸被篝火烤的发烫,看小皇帝没有多少精神,只在看完奏章后问了句“太傅之言若此,尔等如何裁处呢?”见他几人犹疑不决,再懒得开口,一人发起呆来。高元则不由感慨,放眼远眺:

伊水、洛水,犹如两翼般张开拱卫着洛阳帝都,群山苍苍,河流汤汤,江山如此秀丽浩浩千年不知几易其主。只不过,这一回恐怕要他亲身再睹啦!

消息传回,桓睦正静候其音,让人去请陈泰许允。桓行简看看天色,想了一想,说道:

“看来,刘融举棋不定,天子在外,怎可餐风饮露,太傅以为呢?”

父子默契非常,桓睦含笑点头:“来人!”下令让人准备了营帐、各色器皿、食物等送去南郊。

等陈泰许允两人一到,桓睦先将刘融罪行陈述一番,慷慨而谈,这两人默然不语并不能反驳,只不时颔首。

“不过,他到底亦是先帝托孤重臣,免官足矣,不为其他,这是存天家颜面。”桓睦高屋建瓴般地一收,看向两人,两人不由得打了个对眼,思忖片刻,答应了桓睦,“我等这就告诉大将军,望他回城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