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分流水(24)(第2/3页)

听闻寿春生变,消息飞到吴国,吴主很想来趁机搅一搅这浑水,号称十万大军,自建业出发,准备渡江也往寿春方向来。

此时的局面,内外皆有敌情势似乎很不妙,帐下诸将纷纷请战要去直接打项城。桓行简刚得了卫毓的上书,他持节去扬州安抚人心,果然,如桓行简所料,有人不战而降。

面对群情激荡,你一嘴我一嘴请战个不停,桓行简道:

“诸位将军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的将士们本无反心,毌纯、李蹇两个号称自己是四方响应,可是,淮河以北何人应他了?他拖不起的,如今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打他并不难,但伤人亦多。毌纯手下的将士家属都在洛阳,只要稍微相持,他必定军心涣散,此不战而克之术也。”

一句话,大将军想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毌纯自己垮了。

因有合肥胜绩在前,此法似乎很有成效,诸将被大将军说的没什么话可应对,理论一二,也就各自回营了。

虽没有立即进攻项城,可诸葛诞的豫州军、胡遵的青徐军已在桓行简的敕令下各自行动了。桓行简也随后率大军浩浩荡荡朝汝阳方向前进,到了汝阳,扎屯此地。

毌纯初起事时,也曾派使者去游说兖州刺史邓艾。邓艾是个粗人,太傅桓睦一手提拔上来的,二话不说,把使者砍了,立马发出露布声援大将军桓行简。

他虽年近花甲,但领兵却极为麻利,杀了使者后,兼程进军,一鼓作气急行到乐嘉城,继而大造浮桥,一面示弱诱敌,一面以待桓行简主力前来。

听闻邓艾如此迅猛,桓行简不由大赞:“好一个邓士载!文武双全!”他和太傅一样,极为欣赏邓艾,邓艾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很有一套,又著有《济河论》一书,桓行简曾虚心拜读,对老将军更是钦佩。

“这样的良将,”桓行简沉吟着,忽想起邓艾之前上书说匈奴事,转口道,“我看他还是更适合边关,等天下大定后,邓老将军我还是得派到边关去,他不仅了解胡人,而且每到一地,必要开辟荒野,发展生产,使得军民并丰,真是好本事,留在兖州大材小用了。”

大将军这样赞不绝口,傅嘏虞松亦深以为然,唯独卫会,心里不大舒服。邓艾这种乡巴佬,什么文武双全,不过识得几个字会屯屯田,说话都结巴不成句,不够丢人的了。

在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洛阳子弟面前,邓艾简直粗鄙不堪。

卫会这么想着,越发看不起那个半老头子。

他甚至有些忍不住想腹诽大将军,大将军长在洛阳,自少年起,交游的皆是清贵子弟,无论如何,也不会跟邓艾这种出身的下里巴人志趣相投才是呀。

他记得,桓行懋曾跟他说起过邓艾的轶事。那时候,桓睦还在,邓艾每每跟太傅禀事,自称“艾”,无奈口吃,总是“艾”个不停。桓行懋促狭,打趣他,问他到底有几艾……

这样的情形,怕是难能在大将军身上出现。卫会望着桓行简的脸走了走神,他厌烦乡巴佬,不爱跟他们打交道,大将军的心胸真是宽广,卫会哂然。

所以,卫会忍不住唱了个反调,把邓艾的这桩旧事拉出来一说,跟晒霉气似的,唯恐大家遗忘。

桓行简似笑非笑的,看看傅嘏,又看看虞松,两人对邓将军这些事不过一笑而过。再看卫会,状似云淡风轻,实则讥诮全挂在脸上,桓行简很懂他的心理,到底觉得他年轻,也不计较,微微一笑:

“你跟老将军井水不犯河水,总笑话他做什么。再者,老将军也未必看的上士季你。”

卫会的脸突然就红了,冷笑一声:“他?我才不劳驾他看得上我,大将军不要把我和他并提。”

傅嘏虞松两个难得见他平日嬉笑惯的也有撑不住恼羞成怒的时刻,跟着笑,一时间,大帐里因战事而起的紧张肃穆褪去几分,气氛轻松许多。

笑声未止,外头石苞进来满脸错愕地对桓行简一施礼:“郎君,夫人,夫人她来了!”

桓行简眉目一凝,只觉心脏突然痉挛了下,他不能相信道:

“你是说柔儿?”

帐子里的这几人,也都成了个很意外的表情,彼此一碰目光,先都退下了。

桓行简霍然起身,分明有些急躁:“怎么回事?柔儿怎么会突然来了?”

石苞也云里雾里的,小心道:“属下看清楚了,是府里的人,对了,还有那个李闯,护送她过来的。看样子,二公子知道这件事。”

桓行懋的书信都没到,嘉柔已经到了。

人就在大寨外,焦急等着。

外面日头晒人,桓行简略想了想,估摸着嘉柔**不离十应该知道了。可她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忽然就想大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