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5页)

偏偏酒量还不好,沾杯就脸红。

“少喝些。”阿柔将她酒杯收起来,“桂花酿虽酸甜可口,但后劲儿大着呢。”

蜚蜚望着姐姐,神色有些茫然。她一喝酒就特别乖,似乎是反应慢,看人的时候极为专注。

加上酒量不好,通常只喝一点点,并未大醉过。

“好了,再喝一杯,最后一杯啊。”阿柔拿她没办法,给她斟了一杯,便将酒壶和酒杯都收走了,“你文章还没写呢,我下午有事儿,不会帮你的。”

“什么事啊?”抓着姐姐的袖子,好奇,“我能去吗?”

阿柔循循善诱:“你去了,文章谁写?”

“不醉写啊。”蜚蜚理直气壮,“文声也行,但文声字写得太好看了,不像我的笔迹,夫子会认出来的。”

不醉是她的丫鬟,刚开始认字儿,别说写文章了,句子都认不全。

文声是二哥的书童,写的一手好书法,常被蜚蜚抓来写作业。

“啊,我想到个好办法,”小丫头竖起右手食指,兴高采烈道,“让文声做好了文章,由不醉誊一遍,不就好了?”

点点头,越想越满意:“顺便还能让文声教不醉多认几个字。”

“为了玩你还真的什么都想的出来。”阿柔推她额头一下,“我这可是要紧事。”

蜚蜚捂着脑袋,大眼睛望着她。

什么都还没说呢,阿柔就心软了,拿她没办法似的:“好好好,带你去,真是个小烦人精。”

宴后,老太太回去休息,谢氏还有许多事情要忙,姐妹俩便率先退场。

回家之后,发现二哥和三哥也已经回来了,正在院子里看书。

蜚蜚便去抓文声给她写文章,同时把不醉留下,交代好之后,与阿柔一起换上男装,上街去了。

东都乃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浓厚。加上气候宜人,冬暖夏凉,许多文坛大儒都在此地居住。

学子们若想成绩更上一层楼,又进不得太学,便会来此地拜师。

日积月累,文玩行业十分火爆,走在街上,遍地都是书画铺和古玩店。

尤其北区的扬帆街,更是文人斗诗作乐的好去处。

而文人交际,饮食酒水是免不了的。

江家来东都之后,经过数月的考察,江敬武敏锐地发现,若想生意长盛不衰,需从饮食方向出发,于是投钱开了个小酒馆。

八年过去,小酒馆连开三家,半月前,更是在扬帆街开了本地最大的客栈。

江家的铺子很好认,倒不是说口味有多独特,而是名字有趣。

说起来,这名字还是蜚蜚玩笑时取的,没想到竟然真的会被阿爹采用。

——沬州城繁华,各式各样的铺子都有,江敬武便想着从外观上着手,最好能让人眼前一亮,从而选择他们家。

这样一来,铺名自然万分重要。可他文采也有限,想了许久都不称心。

蜚蜚见阿爹成天愁眉苦脸,便说:“不就是一间小酒馆吗?想来想去的,干脆就叫:‘一间小酒馆’。”

差点儿没给众人笑趴下。

江敬武听了,却突然来了灵感,觉得甚是可行。当即找了赵新淮题字,赵新淮却觉得“一间小酒馆”实在太过随意,便给改成了“有间小酒馆”。

后来,江敬武给阿柔开了间药铺练手,也是想不出好名字,干脆就沿袭了小酒馆的优良传统,叫有间药铺。

期间还盘了茶铺、成衣铺、书铺……发现这个名字竟然都能用上!

沬州城的人原本并没有回事儿,后来江家店铺开的多了,连着几家铺子都叫有间这个、有间那个,居然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

逢外地来的,当地人就喜欢以此开玩笑,一来二去的,江家店铺的名声越来越大。

每每接待外地的朋友,更是会故意闹着与他们说:“前面有间小酒馆,很是不错,咱们过去,边吃边聊。”

对方若是问:“哪一间?”

那人就会恶作剧得逞似的,连说:“就那间啊,有间小酒馆。”

对方越是摸不着头脑,他便越是觉得高兴。

一传十,十传百,江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江敬武便托人,到官府专门记了名,并特意用紫檀木可门匾,以作为江家的标识。

这样一来,就算别人眼馋、想学他们,也不好意思了。

“姐姐,你还没说,咱们到底去做什么?”蜚蜚拿着串糖葫芦,跟阿柔一起往西区的赤焰街走去。

赤焰街一路都是打铁、卖铁器的,习武之人多在西区居住,因此,西区治安最好。

毕竟,三两个蟊贼根本打不过此地居民,就算打得过,也会被人拔刀相助。

故而,当铺、赌坊、钱庄也在此处。

“前两日,我盘了个铺子。”阿柔拿着把折扇,风度翩翩地摇着,眼下刚四月份,也不嫌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