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孤凤哀 第十七章 回望土木堡(第4/6页)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实抵达瓦剌。君臣见面感慨万千,相望而泣。

朱祁镇掩面对李实说:“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请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只做一个老百姓,哪怕给祖宗守陵也行!”

也先看完国书,皱了皱眉,对李实说:“国书中并没有奉归太上皇的意思。你回去告诉皇上,务必派太监和要臣来接。这样才能显出对此事的慎重。”

李实回去后,如实向景泰帝转告了也先的想法,景泰帝仍然不予理睬。

王直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强烈要求再派使者。景泰帝无奈之下只好指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充当使臣。

并且故伎重演,给了这个所谓使团一封国书,这封国书中仍然没提接太上皇回转之事。

临行前,胡潆提及,太上皇在瓦剌那么久,应该将其御用的服装、食物让杨善一并带去,好迎御驾回还。然而,没有人理睬他这些鸡零狗碎的建议。

在后宫的孙清扬听闻之后,私下会见了杨善,将内宫里筹集到的金银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将太上皇接回来。

因为她听说在年初,群臣朝房相贺新年,唯独杨善落泪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以至群臣惭愧,纷纷停止庆贺。孙清扬相信,杨善的心里,必定是有太上皇的。

果然,杨善答应她,一定会将太上皇迎转。

出宫之后,杨善拿出家财,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所需品一同带在路上。等他带领使团来到了瓦剌的营地,在欢迎宴会上,遇到了和李实一样的质问。

“你们的国书上为什么没有写要接太上皇呢?”

杨善沉着地说:“这是为了成全您的美名,让您自己去做啊。如果我们写到敕书,那会被视为太师您迫于中国朝命,非太师诚心。”

也先听后大喜,问道:“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

杨善答:“天位已定,难再移。”

也先曰:“尧、舜如何?”

杨善答:“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也。”

当时,蒙古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宝来购换你们太上皇?”

杨善称:“如果拿来物品交换,人们都说太师您太图利了。这次故意不带来,是想证明太师您仁义,是好男子,将来会名垂史册,颂扬万世。”

也先听后笑称善,其实私下里,他早拿上了杨善给予的大笔金银珠宝,里子面子都有了,自然很高兴。

由于杨善的机敏善辩,牢牢抓住也先急于重开边贸的心理,在也先的手下、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他留下使者,要求北京方面遣使来迎太上皇复位的艰险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太后私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奉太上皇还朝。

就这样,杨善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当时举朝上下均称赞杨善立奇功,而景泰帝以其并非第一个遣旨的使臣为名,并未重赏。同时,在朝中商议迎接太上皇的方案时,直接干预,令礼部廷议得出的结果是以一舆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再换乘车驾。

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异议,嫌礼制规格太轻的话,被皇上轻飘飘说太上皇亲笔书信,要求迎驾之事一切从简就挡了回去。

八月十五,在土木堡被也先擒俘之后,在茫茫草原上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朱祁镇终于回到了紫禁城。

然而,从迎接的礼仪和弟弟朱祁钰的冷淡态度中,朱祁镇看出,自己已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了。

简单的迎接之后,他所乘的轿子被悄无声息地抬入紫禁城最南端的一处宫殿内。这个所谓太上皇的寝宫南宫,不过是东华门外一处十分荒凉的破院落。从此,朱祁镇这位太上皇就被幽居在这里了。

见孙清扬露出深思之色,玄武又道:“土木堡兵败之始,文臣们的说法是源于王振削减了瓦剌骗贡使者的赏赐。可是,按理来说,既然明知瓦剌骗贡,那当然应该削减赏赐,王振此举并没有过错,为何要将与瓦剌开战的过错推在他的身上?实际上,给瓦剌的赏赐中,最得益者就是礼部的采办们,给出去的赏赐越多,采办的耗费就越大,所以宁愿让瓦剌骗贡也不愿意削减……”

随着玄武的讲述,孙清扬感觉自己从前知道的真相,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而且,她的母亲董夫人,也颇为赞成玄武的说法:“太后,我在家时,也曾听您的父兄说过,文官因为多是门生故吏、同年、同僚乃至同乡,这等筋肉相连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势力,里面有很严密的组织,内阁柄政大臣,多为东南地方势力所操持,通过科场,一脉相承,他们谓之‘传衣钵’。在这样的情况下,皇上意图采纳王振所说的武治天下,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先皇去后,皇上年幼,他们就开始大肆在军队中安插人手,培养势力……为接替武将集团掌控兵权做了一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