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第3/4页)

不过,跟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比起来,要给十三挑选嫡福晋就容易多了,主要考虑的还是家世,家世足以配得上十三,余下的也就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选秀能够被留下来的秀女,模样和性格,包括健康状况,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至于要不要指两个格格给十三,今年就算了吧,她在十三和十四身上,最好是一视同仁,最起码在外人看来应当如此,既不能留下苛待的名声,也不必借此来刷好名声。

——

胤祯自打离了丰台大营后,整个人闲得都快长毛了,兵部的差事他掺和不上,也无意与直郡王争锋。

至于旁的兄弟们,四哥一心全都扑在了户部,有时候甚至直接住在衙门里,连府里都不回,他去四贝勒府,也就只能跟弘晖玩耍,可弘晖已经开始在前院正儿八经读书了,能陪他玩的时间实在不多。

九哥是十哥的爱好实在让他无法‘苟同’,他见过爱权力的,见过爱玩的,见过爱读书的,见过爱听曲的,但像九哥和十哥这样日日抄写佛经,为皇阿玛祈福的,实在少见,他是没办法把这样的兴趣爱好发展起来的。

与他玩的好的便也只剩下十三哥了。

自从与太子闹翻后,他与十三哥的关系也跟着微妙起来了,胤祯就是当时没想通,事后才想明白,他不任由他和十三个的关系就这样渐行渐远的。

倘若不知后世的结局也就罢了,太子虽然亲小人,但以目前的地位来看,终究是最有可能登上大位的那个人。

但他清楚,最终登上那个位置的是四哥,而非太子。

既然如此,又何必让十三哥绑在太子这条破船上,跟太子和德柱这样的人共沉沦。

挖墙脚这事儿,他虽没干过,但并不难操作,十三哥经过上次的事儿怕是也对太子有心结了吧。

凡事都要循序渐进,胤祯一点儿都不着急,他也不想太早让太子生疑。

今儿给十三哥送一幅字帖过去,明儿就能把人邀来共饮,当然十三哥喝的是酒,他用的是蜜水。

胤祯实在不能算是个有心机的人,但照猫画虎,他还是会的。

八哥若论及个人魅力,在众兄弟当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八哥当初对他的拉拢,一丁点儿都不让人反感,如果不是清楚直郡王并非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他可能都动心了。

尽管他没有被八哥拉拢过去,也对直郡王一直都不太感冒,但是经过八哥的拉拢,他对八哥的好感度绝对是飙升的。

现成的例子就放在身边,而且是他亲身经历过的,都不用去模仿别人,只要把八哥之前拉拢他的那套说辞和做法,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用在拉拢十三哥身上。

不过他不是把十三哥拉到四哥的阵营里去,准确的说四哥现在还没有所谓的阵营,夺嫡这事儿他不擅长,可也知道时机的重要性,他是绝对不会提前推四哥出场的。

因此,所谓拉拢,不过是把十三哥从太子的阵营上拉下来,继续做不掺和夺嫡大事儿的小阿哥。

看看五哥、七哥,人家照样也不掺合,不还是过得很好,九哥和十哥也很看得开,手里差事不多就不多呗,想办事难道还非得在朝廷里吗。

十三爷最羡慕的就是这个弟弟了,活得随性自在,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他若是能有十四弟同样的境遇,必然也会活得这样轻松。

“额娘已经去了,八妹和十妹都还没有婚嫁呢,我不奢求他们能跟五姐一样留在京城,大清的公主差不多都要去草原抚蒙的,我就是想让草原上的那些人知道,这两个人不能欺负。”

十三爷差不多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出来了,额娘走的时候,他不在京城,回来也未见到额娘的尸身,只看到了两个哭成泪人的妹妹。

也想像十四弟那样安心在上书房读书,也想只忠于皇阿玛一个人,可他没有那样的运气。

这话说的心酸,胤祯眼泪都差点跟着勾出来了,女子不易,当初五姐的婚事,刚刚定下来还是在京城呢,他与四哥连同额娘还都各种不放心,草原离京城实在太远了,大清朝死在草原上的公主也太多了。

胤祯给十三哥倒了一杯酒,也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我敬十三哥。”

十三哥不知道太子的结局,但是却救了李卓,也因着他的事儿,跟太子有了疙瘩。

相比十三哥,他实在拙劣了些,只想着自扫门前雪,却没想过在一开始就把十三哥劝住。

他不知道太子将来是被废,还是出了什么意外以至于英年早逝,但十三哥所图的不过是为八姐和十妹提供一份保障,太子并非是好的选择,真若是被废,十三哥也会受连累,八姐和十妹也将跟着受连累。

“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我倒觉得,八姐和十妹如果将来真去了草原,好的体魄,强硬的性子,还有身边跟着陪嫁过去的人,这些更重要,咱们在京城,固然可以提供一份保障,但远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