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3页)

八贝勒就一直没闲着,他是当哥哥的,办差的经验又多,就算皇阿玛没有点明,他也是此次南城赈灾的负责人,九弟和十四弟都是给他打下手的。

所以谁都能放松,就他不能放松。

“便是把六部的人都调过来,放在这里那也是杯水车薪,十四弟若是不忙的话,倒不如让人抬两桶热粥过来给大伙分分。”

八贝勒手里还拿着花名册呢,能用的人实在少,要修建的房舍却太多了,就算一些没有塌的房子,也存在隐患,必须要修一修,否则再来一场风雪,他们还是要过来赈灾的。

十四弟一如既往的天真,六部的官员大都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真要是全过来了,不是来帮忙的,更像是来拖后腿的。

胤祯这还是头一次参与赈灾,没觉得激动人心,心情反倒是比刚来南城的时候还要沉重,这跟他想象中的赈灾太不一样。

也许是狗胆上来了,也许是仗着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是自己阿玛,所以才有恃无恐,胤祯写了一道奏章让人快马送到紫禁城。

八哥说的对,六部的官员就算是全都派遣过来了,作用也不大,倒不如调派些丰台大营的人过来,他在丰台大营待了两年,很是了解那里的兵丁,身体素质是一等一的好。

胤祯的折子上不光提到了丰台大营,还提到了太医院的太医们,如今全城大半的郎中都已经被征集过来了,可依然不够用,太医院的人可大都闲着呢,倒不如出来活动活动。

九爷是亲眼瞧着十四弟写完这封奏折的,里面的内容他也看得清清楚楚,怪不得能被封为贝勒呢,暂且不说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就这胆子堪比虎胆了。

不光是敢把手伸进丰台大营,还敢让太医院的人都来,太医院的太医不金贵,可都是伺候金贵人的,让太医也跑过来给这些贫民诊治,也是够跌份的。

人有三六九等之分,那些太医们学成之后,恐怕也没想到,有一天或许会被安排着伺候贫民。

他都不知道皇阿玛看到这份奏折,会不会同意。

对于脑回路不是一般清奇的儿子,康熙接受度尚可,一条咸鱼愿意游泳那就是有长进了,反正再怎么长进,也不会想着去跃龙门。

只要不是谋反,他对儿子们还是挺容忍的,就算是谋反,他不是也没拿太子怎么着,太子还是一国储君,好端端的在毓庆宫呆着。

不过是处死了太子的一个小情人儿,处死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奴才,下一个便是索额图了。

康熙还真给丰台大营下了圣旨,想要调动丰台大营,必须要有兵符和他的圣旨,缺一样都调不了丰台大营的一兵一卒。

从骁骑营调来三千人,南城北城一边一半,让大清最好的兵去修建房舍,这也是破天荒头一次了,若是再往前数上十年,他都不敢做这样的决定,怕压不住八旗会有怨言,怕朝廷会出乱子。

但是现在,他有足够的力量按住八旗,也想为满汉一家多做点儿事儿。

灾民是以汉人为主的,这天下都是以汉人为主的,十四是被他推到台前的吉祥物,既是要做这方面的表率,也是想一点点的试探满蒙贵族的态度。

太医院这边儿,只是把学徒派遣过去了,又不是瘟疫,何需要让太医们出马,一个雪灾能带来的冻伤,普通的郎中就能治,人不够用,让太医院的学徒去即可。

骁骑营都是胤祯的熟人,也不知是不是提督有意安排,带队来南城的刚好就是洪石,他一手提拔出来的人。

熟悉的将领,熟悉的士兵,若是还指挥不动,胤祯就白在丰台大营待那两年了。

灾民撤下去大半儿,留下的也都是起引路的作用,而非干苦力。

看身体素质好的人干活,感觉又不一样,就像是被按了快进键,那叫一个爽。

胤祯是爽了,可也有人不爽。

八贝勒原本自觉是南城赈灾的负责人,而且他干得好好的,有经验,又懂协调,工部来的官员也都听他的话。

十四一封奏折,皇阿玛一下子就派来这么多人,关键这些人明显还都听十四的。

让他跟九弟一样在旁边做陪衬,他可做不到。

都已经能另起炉灶跟直郡王和太子争了,要是在这儿做了十四弟的陪衬,那让跟在他身边的那些朝臣怎么看,让太子和直郡王怎么看,让皇阿玛怎么看,让那其他正在观望的朝臣怎么看。

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八贝勒都不可能让十四夺了他的风头,丰台大营的人他不熟,看样子也很难指挥,只能是再请外援。

八贝勒的好人缘从来都不是吹出来的,六部的官员他能调派过来不少,当然二品以上不行,要为这事儿把二品以上的官员喊过来,既是得罪人,也容易被其他人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