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孰能投鞭飞渡(第5/7页)

一别半年了——想起邺都胜鼎门前送别时夭绍的叮咛,句句清晰如初。只可惜,背上玉狼剑虽然越来越感受不到它的重量,自己却还是不能将这剑的神力运用自如。

“世上的神兵利器自有灵性,冥冥之中非有缘人不可得。这剑既然认定了你,必会有挥洒自如的一日。”萧少卿明白他在想什么,回眸看着他,略有所思,“据阮靳说,此剑的前一位主人是阿彦,等他回来后,你也可以去请教请教他。”

“彦哥哥?”谢粲吓了一跳,煞白了脸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你说什么?彦哥哥——回来?”

萧少卿见他莫名其妙一副神魂出窍的落魄模样,拧紧眉:“你又发什么疯?”

谢粲长吸一口气,坐稳了身子,慢吞吞道:“你是说,彦哥哥还魂吗?”

还魂?!萧少卿哭笑不得,这才想起先前避忌郗彦的身份为别人知晓,诸人言词都是小心翼翼的,只是他见夭绍写了许多信给谢粲,原以为七郎早已得知此间密情,却不知夭绍竟是如此谨慎,连七郎也一道瞒着。想到这里,萧少卿叹了口气,轻道:“郗彦未死。”

“未死?”谢粲愕然,良久回不过神。

“你在邺都见过的云澜辰,正是你的彦哥哥。”萧少卿不愿多说,懒懒道,“这中间情由复杂,还是等你阿姐回来再告诉你。”

“憬哥哥是彦哥哥……”谢粲越听越糊涂,“你的意思是,彦哥哥借了憬哥哥的身份活下来?那憬哥哥呢?”

萧少卿低声笑了笑:“我听说,他却是早早地死了。”不等谢粲再问,双腿猛夹马腹,银袍似闪电般遽然射出,青山水堤,唯见黑骊绝尘,渺渺远去。

(三)

三月二十三日傍晚,两人飞骑驰入江夏城外的江州军营。

自殷桓叛乱一来,江豫两州受萧子瑜、萧少卿的率领,曾一度淌过怒江与荆州军激战汉阳,不料年初却因战马突发瘫溃的缘故而败退江南。江州素与荆州隔水相望,以湘江引怒江分流划治两州,荆州军欲挥师东进,必先过江、豫二州设在怒江的天险防线。殷桓治所在江陵,处在荆州北方,而荆州南方群山林立、水流肆急,绝无可以轻易过江的平原。因此聚兵于乌林、汉阳两地,日夜抢攻江夏城外的浅滩,妄图厮杀出一条血路,直奔邺都。

江夏以北为豫州军屯守之地,萧子瑜亲自坐镇,五万黑甲兵宛若铜墙铁壁,殷桓几度过江攻占重镇石阳,碍于萧子瑜横陈江岸的密集箭楼,俱不得进。江夏以南,地势纵横,水域开阔,江州六万将士分两拨驻扎于夏口、赤水津,受荆州军日夜不停的滋扰抢攻,两军激战不休,时时短兵交接。尤以夏口战况最烈,萧少卿帅帐也驻扎于此,便宜行事。

萧少卿和谢粲到达军前时,遥见远方烽烟暗红、战鼓擂动,厮杀呼喝声不绝于耳,心知前方正经历新一轮的攻夺战,于是在帐中匆匆喝了口茶,未等喘息平定,便换过铠甲,再度跨上坐骑,奔向浅滩战场。

一个下午的强渡已入尾声,江畔矮坡上刀剑如林,陈列在血染的夕日飞霞下,犹如凌空飞起、夺人心魄的水波剑芒,密麻麻闪着嗜血的残光。荆州军接应的船只等候在远处的水波上,有几艘已燃着火苗冒出黑烟,见到浅滩上荆州军败退的阵势,忙扬帆掉转。江边横尸数百,身着湛蓝铠甲的荆州军挥舞着铁盾,在江州军不断射去的箭雨中,连连退后。

“元帅,王爷在楼上!”一名浑身浴血的副将大步走来,指着一旁临时搭筑的木楼,咧嘴一笑,“元帅放心,那群狗崽子不知死活,又让我们打跑了。”

萧少卿未语,只抬头望着木楼上静伫不动的身影,飞身飘至那人身边,微笑道:“父王怎么来了?”

萧璋身负铁甲,举了手势让楼下挥舞着令旗的士兵发出止攻的命令,这才转过身看着萧少卿,笑道:“你不在营中,宋先生接到北朝一封急信,请我来商事,不料刚到营中,便听荆州军强渡的消息。你既不在,我为你指挥一场战事,也无不可。许多年未战了,此刻倒是觉得热血沸腾,看来为父虽是老了,心气还是在的。”

萧少卿笑着摇头:“父王并不老。”

“是,不老!”萧璋望着荆州军溃败的阵势,放声一笑,畅怀不已,与萧少卿并肩步下高楼,问道,“大孤山的事办好了?”

“嗯。阿荻已经南下。”

萧璋叹道:“这丫头既聪明又倔强,却难得从不忤你的意愿,倒是你身边不可多得的良伴。”

萧少卿笑了笑,没有应声,下了楼转眸四顾,却不见了谢粲的身影,正皱着眉觉得头疼,却听将士中突地爆发出一声喝彩:“谢将军好箭法!”闻声望去,只见谢粲手持巨弓,踮足立在箭楼之上,江风拉扯他的衣袍猎猎飞扬,横臂挽弓,当云而射,黑色的铀光惊风飞逝,再一次劈裂一艘船上插着的荆州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