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有匪君子24(第2/3页)

武则天靠着身后的迎枕,语气有些慵懒地笑问:“库狄觉得,太平当真是因为与母亲心有灵犀,才会猜到此事吗?”

库狄氏一怔,“那皇后殿下的意思是……”

杨侍郎是东宫太子妃的父亲杨思俭,自从杨玉秀入主东宫之后,杨思俭的仕途便一片平坦。他有今天,离不开武则天当初的慧眼识珠,更离不开如今圣人李治和皇太子李弘对他的信任。

武则天笑道:“太子妃是个亲近娘家的人。”

库狄氏闻言,不由得抿嘴一笑,她明白武则天的意思。

寻常女子,若是不亲近婆家,那定然是亲近娘家。

身为后宫女子,娘家便是她们的脊梁骨,那定然是要亲近娘家的。

皇后殿下若是娘家能让她依仗,那定然也是会亲近的,只是可惜皇后殿下的娘家不仅不能为她撑腰,还要往她心中添堵,她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将娘家之人尽数贬出长安。

杨玉秀的娘家就是武则天母亲的娘家。

杨氏本就是高门望族。

杨玉秀亲近娘家是很正常的事情。

武则天倒也不反感杨玉秀亲近娘家,武家的人指望不上,她自然就只能指望母亲的娘家人了。

她若是没指望杨家人能为她所用,当初又为何要选杨玉秀入主东宫?

如今杨玉秀入宫了,杨家就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地位。

杨思俭既能为皇后殿下所用,也能为圣人和皇太子所用。这几个人之中,他总不能哪边都不靠。

而刚才皇后殿下轻飘飘的一句话,却也让库狄氏听出了几个意思——

皇后殿下跟杨思俭地嘀咕着要把武家的子侄召回长安。

杨思俭将此事告诉了太子妃杨玉秀。

而杨玉秀或许是在闲聊的事情又将此事告诉了小公主李沄。

以上几个意思,层层递进。

杨思俭是不是因为不乐意武家人回来,所以才会去跟太子妃嘀咕的?他是不是想要借太子李弘,阻止皇后殿下召回武家的子侄?

太子妃得知此事后,为何要将此事告诉小公主?

虽然皇后殿下如今已经打消了要将武家的子侄召回长安的念头,但心中的疑虑却并未褪去。

朝堂之上,深宫之中,步步惊心。

若不能小心谨慎,便会为他日埋下祸患。

库狄氏略微沉吟了一下,便笑着跟武则天说道:“库狄记得公主尚未满四岁时,第一次出宫,是奴陪着她一同到了骊山脚下的梨花苑。那是奴和公主第一次见到太子妃,太子妃那时不过十三、四岁,容貌清丽绝伦,性情端庄温婉。皇后殿下还记得吗?那时贺兰小娘子也在梨花苑中。”

武则天冷笑,“怎么不记得?”

贺兰那个小妮子入宫不成,便对她怀恨在心。

当初长姐与母亲去世,杨思俭受她所托,到国公府帮着贺兰敏之处理国公府的庶务。那时贺兰氏骤然失去了外祖母和母亲,贺兰敏之与杨思俭说担心贺兰氏伤痛过度,希望杨玉秀多去国公府陪伴阿妹。

杨思俭欣然同意,便时常带着女儿到国公府去。、

谁知后来杨玉秀被选为太子妃之后,贺兰敏之与贺兰氏二人包藏祸心,想要坏了杨玉秀的名节。

幸亏那时李沄淘气,要苏子乔半夜三更爬墙进贺兰氏的屋子装鬼,才撞破了贺兰氏兄妹的奸计。

库狄氏望着武则天的脸色,温和笑道:“奴至今还记得太子妃得知贺兰小娘子想要害她时的神色。太子妃是个温顺纯良的年轻娘子,在家中时听从父亲的安排,如今入主东宫了,每日到清宁宫晨昏定省,风雨不改。她对周国公和公主是发自内心的爱护。”

武则天望向库狄氏。

库狄氏迎着皇后殿下的目光,笑着说道:“皇后殿下与杨侍郎说过要将武家的子侄召回长安之后,杨侍郎心中大概也惦念着周国公。毕竟,周国公到长安之后,便是杨侍郎帮扶着,人心肉长,周国公性情聪颖讨人喜欢,杨侍郎和太子妃待他总与旁人有些不同。大概是怕武家的那些郎君们回来长安后,会欺负年龄尚小的周国公吧?”

武则天心中的疑虑稍退。

库狄氏又说:“皇后殿下本是太子妃的表亲姑姑,如今她入主东宫,您与她便是亲上加亲。日后若是太子殿下有什么事情令她委屈了,能为她主持公道之人,除了皇后殿下还能有谁呢?她亲近娘家,不也是亲近皇后殿下么?”

皇后殿下也是杨家的人。

如果不是皇后殿下念着自己母亲的娘家族亲,杨玉秀纵然是国色天香,性情好得能被人夸到天上去,也入不了东宫啊。

***

李沄出宫,自然是不知道进宫的库狄氏和母亲说了什么。

如今已经八岁多的小公主和永安县主出宫都是小郎君的装扮,既然是小郎君,出宫当然也就不爱待在马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