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有匪君子42(第2/3页)

公主为什么就非得下降?

头壳疼。

李沄靠在水榭的栏杆上,脑海里乱七八糟地想着事情。

忽然有侍女慌慌张张来禀告——

“公主,圣人方才练完剑回长生殿的时候,忽然眩晕,站立不稳……”

李沄心中一惊,拿在手中的书卷顿时掉落在地。

***

自从李治养成了每天练剑的习惯之后,虽然身体还是不太好,头疾也偶尔会发作,但比起从前头疾频繁发作,甚至无法处理政事的情况相比,身体状况其实已经改善了许多。

前两天是小侄儿李光顺满月,那是父亲的第一个孙儿。李光顺满月之日,当了阿翁的圣人李治宴请群臣,一时高兴,喝酒就没有节制,醉了。

那天醉了的父亲回到清宁宫,像是个孩子似得拽着母亲说话,一会儿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一会儿又说等他们都老了头发都白了,要手牵手到泰山去,再举行一次封禅大典……

圣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全然没有平时的威严,皇后殿下被他弄得手忙脚乱,还得要照顾圣人的面子,干脆直接把几个关心父亲的儿女都关在了清宁宫的宫门外。

——省得圣人酒醒之后,身为父亲的尊严荡然无存。

翌日,李治酒醒,说头疼。

后来的一连几天,李治都在嘀咕头疼老不好。尚药局的大夫和明崇俨都去为圣人治病用药,到了昨天,李治说感觉已经好了许多,还叫小公主带着惊鸿到长生殿去陪他练剑。

这些年李治练剑成瘾,他精通音律,也会编舞,练剑活动筋骨也不忘文艺一把。

李治编了一套剑器舞,他练剑的时候,小公主就在旁边抚琴,惊鸿还会在旁边助兴。

李沄昨天也认为父亲因为过量喝酒引起的头疼,已经好得差不多。

李沄站在父亲的卧榻前,看着已经陷入昏睡的父亲,心里十分感伤。

尚药局的殷大夫和明崇俨正在外间,母亲正在听他们说父亲的病情。在父亲的病情上,殷大夫和明崇俨都一致认为是圣人因为前几天的时候过量喝酒,诱发了头疾。昨日虽有好转,但圣人又去户外舞剑吹风,导致外邪入体……巴拉巴拉,反正言下之意,是如今李治不宜见风,要静养。

李沄不喜欢听这些大夫天天说静养,除了静养还是静养……说得静养能治百病似的!

她问了王百川这几天父亲的生活作息,跟从前一样,并没什么异常。

李沄想起后世推测父亲是患有心脑血管类的疾病的,不仅是父亲,还有先帝李世民,以及父亲那个无端端就得了足疾的长兄废太子李承乾,他们都有这些疾病。

这个大概就是家族性的疾病,只是如今大唐医疗条件太差,也无法像后世那样做各种检查。

李沄也不是很确定,但人要是生病了,只是一味地强调静养,那肯定是不对的。

李沄看着昏睡的父亲,父亲如今看上去,倒像是睡着了,并不像病人。这些年父亲的身体明明已经好了许多,怎么忽然就变这样了?

难道就不能让父亲的阳寿多几年吗?

李沄皱着秀气的眉毛,不愿再去想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情,当务之急,还是等父亲醒来。

太子殿下很快从东宫过来,跟他同行的,还有雍王李贤。

小公主见到两位阿兄,往旁边侧了侧。

太子殿下望着躺在卧榻上的父亲,双目微红,“太平,阿耶还没醒么?”

李沄摇头,“刚才尚药局的殷大夫和明崇俨大夫都来看过阿耶,也用过药了。阿娘也一直在长生殿,她前脚去了紫宸殿,两位阿兄就来了。”

李贤的眉头皱成川字形,问李沄:“那两位大夫怎么说?”

李沄勉强朝李贤露出一个笑容,说道:“王公公方才把殷大夫和明崇俨二人在偏殿里稍作休息,应该还没出宫。两位阿兄要是想知道阿耶的病情,直接去偏殿找两位大夫问话即可。”

每个人都关心父亲的情况,由他人转述有时难免有误会,不如直接让两位阿兄找大夫了解情况。

李贤不由得看了李沄一眼,母亲控制欲极强,每次父亲身体抱恙,事事都是由母亲张罗。他们想知道父亲的身体情况,往往也是由母亲转述。明崇俨和殷大夫如今在偏殿的事情,想来是阿妹安排的。

李贤跟李弘说道:“阿兄,不如先到偏殿去见明崇俨和殷大夫?”

李弘望了父亲两眼,随即点头,跟李弘到了偏殿。

圣人李治生病,大明宫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沉闷。

皇后殿下除了帮着处理政事之外,基本上是寸步不离地守在李治身边。

太子殿下每天三次到长生殿去侍奉汤药,小公主没给母亲和兄长添乱,她每天按照自己的作息忙完该忙的事情后,就拿着父亲喜欢看的史书去读给父亲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