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3/4页)

阿迪勒说完,又换上了一开始的轻松语气,“对了,你们都是第一回 来吧?以前,巴德拉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可以到处转转。城区有个大巴扎,现在又重新开了起来。还有阿拉伯国家保存得最早最完整的清真寺,也在巴德拉……”

乔温安静地听着,又望向窗外。

车子一路往前,沿路风景,已经由近郊战期随处可见的混乱和破败,逐渐出现完整的、古老的城区和街道。这座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城市,建筑砖墙浅土色的色调,镀在阳光下,覆着着历史的厚重,又难掩笼罩在整个国家上空的沉闷。

这一路,他们开开停停,遇上每隔一段距离的安全检查点,阿迪勒便要带着他们下车,接受盘查。

大约和阿迪勒的想法相通,路上关卡处人高马大的政府军持枪士兵,见了乔温这样的亚裔女孩儿,大多竟都笑得堪称腼腆。

“啧啧啧,”又一次上了车,周琼终于忍不住玩笑道,“我师父这杀伤力,果然不分国界。”

乔温瞥了他一眼,懒得和他废话。

倒是霍燃笑得肩颤,靠了过去,拈酸吃醋似的,拖着尾音低声说:“那还是在我这儿,杀伤力最大。”

乔温抬睫,看着汽车顶棚,“……”

-

三十几公里的路程结束,一行人下车。居民区的巷道太窄,不好行车。

他们要住的,是在国内期间,就有驻利志愿者帮忙联系好的旅社。

阿迪勒领着他们穿过这片居民区,就快到旅社的时候,乔温看见路口有一辆叉车正在作业。

明黄色的车身,车漆瞧着挺新,却已异常斑驳,看着就像是天天被物尽其用的样子。小黄车正兢兢业业铲着的,是只剩了半截的一处民房,坍在路上的碎石。

车身上的“LONKING”标志,还是中国的叉车品牌,乔温沉默地端着相机,拍了两张。

社里是给了每周需要的新闻量和拍摄任务的,就算巴德拉如今还算太平,他们也才第一天到,却也不能放下行李就在旅社睡大觉。

简单收拾了一下,乔温带着相机和录音笔,周琼秦政威带着摄影机、卫星传送设备、话筒录音笔等等工具,五个人又重新出发上路。

就算是前线的战火,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战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不乏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几个人出发前就商量好了,先去巴德拉城区,最大的巴扎。

巴德拉是利国境内第二大城市,战前人口就不少,内战爆发,更是涌入了大批难民。

几个人一下车,就看见一位抱着小朋友的阿拉伯妇女,裹着素色头巾,穿着绝对算不上好,却很干净。掌心里握着三支颜色各异的铅笔,正朝着路人客气兜售。

乔温只怔了一瞬,便摁下了快门。

身侧的阿迪勒,忍不住低声对她说:“那应该是近郊难民营的孩子。那铅笔……是我们之前带去过的。”他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三支。

大约是并不需要,妇女手中的铅笔,无人问津。转身想再试试别的机会的时候,便瞧见了乔温一行人。女人有些害怕又窘迫地,想上前,又有些犹豫。

许是因为有乔温的存在,又有阿迪勒这个当地的年轻人,妇女最终走了过来,想碰碰运气。开口第一句话,是友好但微窘的“你好”,接着用英文问他们,“请问需要铅笔吗?”

乔温没把心里的疑问和怔愣摆在面上,笑着问她多少钱,又说她正巧背包里没有,有这个需要。

妇女大约是也没料到,能如此顺利,乔温要了三支,付了当地货币。阿迪勒并没有多话,价格和当地贩售的所差无几。

收了钱,妇女微笑道:“谢谢你,可爱的姑娘。”

被母亲抱在怀里,一直未说话的小朋友,终于开了口,“谢谢姐姐。妈妈说,要给我买两颗糖。其实我小时候是吃过的,只是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谢谢姐姐。”

小男孩儿三四岁的年纪,棕色的短发带着些微卷,清理得极干净,瞳仁粹亮,透着懂事的天真。莫名让乔温想到了乔渡,心里难免微涩。

又见小朋友咬着唇,视线落在她手中的铅笔上,有些舍不得挪开,乔温忍不住笑着问他妈妈,“我可以,送他一支吗?”

母子俩皆是一怔,母亲不好意思地颔首想离开,小朋友却抿着唇角,有些害羞地看着她。他也很想,能留一支铅笔画画的,就是不晓得这样,会不会贪心了一些。

乔温迅速塞了一支橙黄色的铅笔给他。像是这个季节,当地盛产的应季柑橘一般颜色。

“谢谢姐姐!”小男孩笑意漾开来,溜圆的瞳仁,笑得只剩了黑翘的长睫。

-

历了这一段小插曲,阿迪勒带着四个人进了巴扎。周琼手上,一直开着个小型摄像机,专录些后期可以剪辑用的视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