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千钧一发(第7/12页)

林泽秋双手一顿,接话道:“那种包了虫子的琥珀?”

林知夏立马掏出手机。她才打开相册,林泽秋便说:“江逾白就送你这些玩意儿?死苍蝇,死甲虫,死蜗牛……真该捐给实验室,摆在家里也膈应人。”

林泽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从小到大,他都极其讨厌、憎恶、害怕昆虫。他曾经被蜈蚣咬过,从此恨上了所有虫类。他上中学时,林知夏抓来一只甲壳虫,都能让他摘下高冷傲慢的面具,在家里的客厅哇哇大叫。

往日的情景清晰浮现在林知夏的脑海里。

她捂着嘴笑了起来。

林泽秋斜眼看她。

她马上绷住面部表情,还拍了拍林泽秋的肩膀:“微信群里有一份出行人员名单,你检查一下,明天早晨六点起床,别睡懒觉,好了,我交代完了,要回房了。晚安,哥哥。”

林泽秋不情不愿地敷衍道:“晚安。”

林知夏一手托腮:“你就不能叫我小名吗?”

林泽秋扣上行李箱的锁:“整天让人叫你小名,你是二十二岁,还是两岁?”

林知夏走到门口,又折回一步,挑衅道:“明早见,秋秋。”

林泽秋被她堵得哑口无言。

*

次日一早,天边下了一场小雨,雨水氤氲出一层薄雾,高楼大厦都沉浸在茫茫雾色里。

沾了水雾的空气似乎格外清新,林知夏拎着行李箱,站在楼下,做了一次深呼吸。她诗兴大发,就念了一首白玉蟾的《江楼夜话》:“江雾秋楼白,灯花夜雨青,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

这首诗里,又有“江”,又有“白”,还有“秋”,林泽秋瞥了她一眼,她只望向远处:“江逾白来了。”她朝他挥了两下手,饱含一如既往的热情。

江逾白的司机开来一辆商务车,足够容纳林知夏、林泽秋兄妹二人的行李。林泽秋跟着妹妹一同坐在后排,他的座位刚好正对着江逾白,车辆在宽阔的马路上一路飞奔,林知夏还调侃一句:“今天,我们一家人出门旅游。”

江逾白捧场道:“香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们可以抽空逛一天。”

林泽秋并未吱声。他右手托着下巴,目光飘到了窗外。

林知夏就和江逾白聊天:“我给谷立凯老师发过邮件,我想成立四校联合研究组,包括我们学校,还有北大、港大和港科,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远程测试量子通信,第二,尝试研发实用化的量子通用计算机……芯片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说实话,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我目前的想法是,如果研发失败了,在探索过程中的所有技术突破,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我们之前为了开发量子编程语言,重新构建了图论理论,这一部分内容,我参与的比较少,主要工作都是冯缘和那个俄罗斯数学家建立的团队在做……因为理论成功了,冯缘很快通过了博士答辩,那位俄罗斯朋友还有希望冲刺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截至目前,全世界最年轻的获奖者是Peter Scholze,他在三十岁那年拿到了菲尔兹,而林知夏的俄罗斯朋友也快满三十岁了——他不仅天赋异禀,还非常勤奋刻苦,常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高强度的成果产出,林知夏有时也会怀疑他其实比她更聪明,只不过他们二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江逾白拿出三瓶矿泉水,分发给林知夏、林泽秋、以及他自己。他和林知夏都是很有仪式感的人,他们用矿泉水瓶干杯,江逾白还说:“预祝那位朋友获得菲尔兹。”

“你能不能拿到菲尔兹?”林泽秋忽然问道。

林知夏眨了眨眼睛:“我?”

林泽秋坐姿端正:“不是你,会是谁?我和江逾白都不可能。”

商务轿车的内部空间宽敞,皮制软椅自带按摩功能,扶手的下方就是私人定制的小型保温箱,里面装着新鲜出炉的两屉小笼包。江逾白刚打开盖子,林知夏就兴奋道:“好香,让我尝一口,早上出门太着急,我在家都没怎么吃饭。”

江逾白打开另一只瓷盘,盘中装着一叠草莓可丽饼。他的保温杯里还有清香四溢的桃花柠檬茶。食物的诱人气味充盈在整个车厢,林知夏立马坐到了江逾白的身边。她从被他握着的杯子里喝水,而他熟练地调整杯沿角度,显然已经做过了无数次。

林泽秋一怔。

林知夏又说:“你刚才问我,我能不能得菲尔兹?”

雨水淅淅沥沥地敲打车窗,她的嗓音比雨声更轻:“当然不可能了,我不是专门做数学理论研究的。”

她用手指勾描车窗,沿着一条水痕向下滑:“我们都有自己的路,‘我们浪费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飞逝的光阴’[1]。”

江逾白表示赞同:“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