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2/2页)

或者,若她能放下顽固和自尊,早些同师父联络……

然而事到如今,再追悔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乐韶歌便又道,“你可听说过天魔?”

瞿昙子难得露出些讶异神色来,问道,“天魔?你是从何处听得?”

乐韶歌不愿敷衍他,便苦笑道,“你既反问,可见是知道的。”

“不错……”瞿昙子想了想,道,“罢了,此事也同你师门有关。原本也该告知于你。”他讷于言辞,最不耐长篇大论,此刻却也不得不皱着眉头解说起来,“关于天魔,我所知不多。只知道圣魔犹如光影双生,当圣尊证得菩提正果之时,六欲顶上天魔便也降世了。此魔来历模糊,圣尊说他一经诞生便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空,是诛杀不死的。为镇压此魔,圣尊创造了六界,将他一分为六,分别镇压起来。却又预言末劫降临时,他将轮回六界、遍常八苦,自秽土业火中重生……”

“不过……圣尊本尊是否确有其人也早已不可考了。何况天魔?只是,当年你师门祖师乐正子游历四境六界归来,却带回了一样东西。”

“何物?”

“意——意念的意。”

乐韶歌有些听不懂了——身为乐修,她当然知道“意”是何物。眼耳口舌身意,是为六识。意也就是意识。对修士而言,也就是神识。大能修士大都能将部分神识自躯体上,或者说自识海中剥离出来,寄托在它物之上。若滋养维护得当,纵使修士陨落,这些寄物之上的神识也可保不散。但瞿昙子所说的“意”,显然不是这种寄托着乐修些许神识的物件。而是……

“意?没有寄物,独存不散的‘意’?”

“不错。”瞿昙子抬手化了个幻象给乐韶歌看。与其说是意念,倒更想是块剔透琉璃,似有形又似无形,“据乐正子前辈所说,此物本被镇压在一座古塔之中。不知哪年哪月,塔坏了,四周便开始起雾。前辈行经此处时,当地居民已在雾中生活了几百年。只知这雾气由来不散,且还不断向外蔓延。前辈察觉到这白雾像是修士识海,便进入遗迹去查探。取出此物之后,那白雾便消失了。”

“一同取来的,还有古塔的拓文。”瞿昙子道,“拓文所记,和琉璃净海弦歌祠中所藏古本相印证,证明此物便是天魔六分时,被剥离镇压的‘意’。”

修士识海大都是具体物象,譬如乐韶歌识海的主体就是天海和天海之主鲲鹏——在海为巨鲸,在天为巨鹏。但就乐韶歌所知,识海中的白雾意味的并不是魔或者恶,而是——空无。

瞿昙子幻化给她看的,也是剔透如琉璃一样的识海,其中分明空无一物。无论如何她都无法想象,这会是“魔”所留之“意”。

乐韶歌看向舞霓——舞霓显然对这东西毫无恶感。

迦陵是妙音之鸟,迦陵的契主也都是吉祥之人。凡她喜欢的,纵然未必尽善尽美,但必然吉祥如意。而凡秽恶不祥的,也必令她直觉憎恶排斥。

……或者该说,瞿昙子竟不避讳舞霓,可见这东西令外人知晓了也无妨。

然而片刻后,乐韶歌便意识到了另一种可能。

“此物还在琉璃净海吗?”

瞿昙子化去幻象,摇头道,“失窃了……不,应该说,消失了。”

“消失?”

“是。”瞿昙子道,“冬至那日,天池突然沸腾,恶鬼不断自幽冥界袭来。此事前所未有,门内探查原委时,发现镇压此物的秘阵里有异光,开阵查看……”他便又化了个幻象,依旧是先前之物,却已不再空无——虽是凝宇宙于芥子,可依旧能清晰查见,充盈其中的并无他物,只有蔓延不尽的红莲业火。那业火翻腾挣扎,仿佛即将挣脱法阵束缚破空而出,却不知为何,在某个时刻突然便安稳下来。业火化作红莲,朵朵绽放了。

乐韶歌望着那红莲花,脑海中忽就是清水池上漫天星光如镜。泪水一时便涌了上来,她不由抬手触摸,那幻象却一触而散了。

“异象一直持续到你放出流星讯那夜。”瞿昙子道,“毫无征兆的,它便消失了。此物一去,天池便也随之平息。我才有闲暇前来九华山……关于天魔,我就知道这些。”

“嗯,已经够了。”乐韶歌道。

她曾读过所谓“天命书”——《九重元尊》中,当萧重九修成四境元尊金身时,阿羽也在六欲顶上修成了六界天魔真身。他是萧重九的命中宿敌,也是《九重天尊》里的最终反派。

“一经诞生,便存在于一切时空”,原来是这样的含义。

他注定带着前世的记忆回到此地,无数次轮回。

这才是修成天魔,所需付出的真正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