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3/4页)

郑观应点点头,算是确认了这番话。

林玉婵呆了那么两秒钟,屏住呼吸,轻巧一行礼,简略自我介绍:“容先生的合伙人。”

声音有些抖。

郑观应啊!

打死她也想不到,这位晚清四大买办之一、《盛世危言》作者、首提君主立宪的维新派改革家……居然是和苏敏官同龄的、文文弱弱的书生样。

被历史书上那白胡子老爷爷的照片误导了!

别的买办,为和洋人拉近距离,要么兜揣圣经,要么胸挂十字;郑观应却都没有。他只是腰间缀着个祈福香囊,贴百病不侵护身符,绣着黑白太极鱼。

真是有个性的大佬。

不过,有了昨天的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打底,林玉婵今天骤识新大佬,居然能脸不变色心不跳,自己都有点惊讶。

只可惜,大佬还处于蛰伏期,没长出粗壮可抱的大腿。今日能帮上的忙也很有限。

郑观应给了她两个字:“幸会。”

然后转向常保罗,慢慢说:“我只帮到这。你们自通关节。告辞。”

他展开瘦弱的肩膀,朝全屋伙计礼貌拱手,然后出门。

林玉婵目送他的背影,肃立许久,才忍不住说:“果然不是一般人啊……”

常保罗不解:“怎么了?”

常保罗觉得,不就是个年轻的见习买办吗,论工作经验还没他多呢。今日来帮忙,也不过是热心而已。

林玉婵激动道:“当然不一般了!瞧瞧人家,惜字如金,沉着冷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别人看到我一个女子做生意都要多问两句,他见怪不怪,包容平和,这可不是普通人!”

常保罗扑哧一笑:“什么惜字如金?他说他昨天吃多了话梅,上火。”

林玉婵:“……”

--------------------

十日之后,林玉婵和博雅洋行里的伙计,已基本跑遍了可用的人脉途径。

常保罗推迟了自己的婚礼,亲赴一趟广东香山,赶在官兵之前,通知到了容闳的家乡亲戚——其实也都跟容闳许久没联系过,但为保险起见,也得千叮万嘱,若有官差讯问,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

林玉婵英文口语流利,当仁不让地跑了美国领事馆。吃了三次闭门羹。她锲而不舍,第四次终于见到个二等秘书,递了一封信,阐明“华裔美国公民被清政府无故扣押”之事。

然后那信便石沉大海。后来林玉婵才打听到,美国驻上海领事熙华德,此时正在休假。

她也给赫德写了封私人信札,请海关信差尽快投递。但赫德正在视察各地海关,此时也没电话电报,无法掌握他的行踪。这信何时能到,也只能看天意。

她甚至还给远在北京的文祥夫人递了封信。信里附送小林翡伦的一张熟睡照片,手腕上戴着小潘夫人赠的金镯子。名义上是通报弃婴现状,末尾简单提一句,上海广方言馆教材编纂者之一最近突然失踪,对同文馆的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另外,按照林玉婵索来的地址,博雅的几位伙计去拜访了李善兰,请他联络西学圈子里的朋友们,给容闳联名担保一下。

最后,林玉婵还突发奇想,找到了《北华捷报》报馆,想请他们写个“租界华人无故失踪”的新闻,试图用舆论施压。毕竟容闳也是报纸的资深订阅用户,偶尔也帮他们翻译个东西,算得上萍水交情。

但也许是她人微言轻,也许此事并无太大新闻价值,她等了一个礼拜,也没见此事见报。

也许,被排到下星期了?

也不知道哪条人脉能真正管用,只能“饱和式救援”,为了唯一的目标,不计代价。

……

到了第十五日,义兴船行派人来信,请她过来商议。

“林姑娘,”石鹏挠着头,有点不好意思,“你们博雅那位容先生,跟我们签了长期货运协议,去内地运茶——按约下个月就要再次出发。我们船队和人手都安排好了……”

林玉婵心里一沉,盘算片刻,果断道:“没法成行了。我们付违约金。先记账上。”

还好这合约是她和苏敏官谈出来的,一字字条款都细抠过,违约金并非天价,可以承受。

石鹏点点头,再次说抱歉,让人去取消合约。

“容先生怎么样?”林玉婵问。

“林姑娘可以暂时放心,”石鹏告诉她,“容先生如今被羁押在县城。你的钱使得够,官差没为难他,给了个单间,每天两顿像样的茶饭。”

林玉婵喜出望外,问:“是不是很快可以上堂开庭了?”

可既然石鹏问起运茶合约,大概说明,容闳短期内出不来。

石鹏摇头道:“姑娘忘了,三月份是万寿圣节,皇帝老儿生日,官府一月不理刑名,再急的案子都要暂时搁置。所以容先生怕是要在牢里多委屈些时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