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第2/4页)

“听起来——听起来?”金能亨简直要炸了:“你们的发表文章之前,不花一分钟时间认识一下作者?”

“有这个必要吗?”康普顿先生耸肩,“很多人出于种种考虑,会匿名给本报投稿。只要内容质量足够过硬,我们都会择优发表。你知道,有时候撰稿人的名气和身份会影响编辑的判断,而匿名发表更可以保证,稿件的质量是我们唯一优先考虑的因素……”

康普顿先生嘴里说着官样套话,心中却默默思忖。这个陌生的E.C.班内特,虽是第一次投稿,但文笔很老道,写出的新闻真实可信,显然经过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考察,费了不少心血。

并且他深谙《北华捷报》的风格和特色,写出来的文章完全符合主笔们的口味,也非常了解这份新办副刊的纲领。稿件寄过来,甚至用不着太多的词句修改,基本上是原稿直接付印。

这人肯定和报馆颇有渊源。

康普顿先生也有过猜测。难道这个E.C.班内特是他手下的某个实习生?是某个他经常合作的撰稿人?

可是他暗地里旁敲侧击,问了一遍,发现谁都不太像。

上海租界里洋人不多,各种圈子互相重叠。若真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那就像布袋里的锥子,迟早露出尖来。可康普顿先生惊讶地发现,这位E.C.班内特先生,竟然真的无迹可寻。

难道……是懂英文的华人?

不可能。多年的笔耕经验带给他准确的直觉。E.C.班内特的遣词造句,对俚语和典故的运用,以及字里行间展露出的立场倾向,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无疑。

康普顿先生疑惑了几天,也就放弃追究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

毕竟,人家既然选择匿名,那就是希望报社尊重他的隐私,不必刨根问底。

反正E.C.班内特带来的这篇报道,反响非常热烈,让首期《船务商业日报》销路开门红,这就够了。

想到“销路”二字,康普顿先生默默露出笑容。

对面的金能亨经理已经踱了十几圈步子,像个即将沸腾的水壶一样,咕嘟咕嘟积攒着火气。

“我不认为这篇报道算得上中立。”水壶终于顶开了盖子,他气冲冲地说,“最近贵报对华的立场一直十分暧昧……”

康普顿先生微笑,重申:“我们的立场一向中立。”

才怪。

报纸也是要盈利的。过去读者大多是租界侨民,因此文字上自然偏向欧美立场。不过近年来租界大批涌入华人,其中不乏能阅读英文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逐渐成为了订阅用户的主流。甚至有传言,某个化名订阅的用户,正是冉冉升起的清国政坛新星李鸿章。

自从前年年末,《北华捷报》偶然报道了一篇“华人绅士和洋人巡捕互殴,巡捕黯然道歉”的小片段,报馆人员发现,华人订阅者数量更是与日俱增,大概是希望在报纸上发现越来越多的类似爽文。

《北华捷报》自然也慢慢审视立场,虽然不会完全站在中国人角度,但至少,一些明显敌视华人和清政府的稿子,过审会困难些。

更别提,眼下英国的对华政策,已经从“强硬武力压制”慢慢转型为“协助中华帝`国恢复秩序,保障列强在华权益”。简而言之,更友好了。

打完巴掌,该给甜枣。揍人也得有个限度,不能把人给揍死。

这是眼下英国人的政治立场。康普顿先生想,美国佬头脑简单,不理解也正常。

更何况……

康普顿先生想起自己那可爱的褐发小女儿。她每周雷打不动,跑到一个华人姑娘那里参加什么茶话会,经常带来一些街头巷尾的新鲜段子,让他这个久居中国的侨民都耳目一新。

不知不觉,也影响了一些他对中国人的看法。

这些内情当然不足为外人道。康普顿先生又啜一口红茶,看到金能亨经理一屁股坐在他办公桌对面,抓起一支钢笔,一句一句的划线。

“好,康普顿先生,那我问你,一次失败的货运,为什么被你们描述得像英雄凯旋一样?”

业内都在传“义兴船运蒸汽轮首航折戟,面临巨额索赔”的笑话,可是被那个该死的E.C.班内特的春秋笔法一写,发表到公众视野,竟成了王者归来!

好好一个商业报纸,头条报道硬是写成了连载冒险小说,这销路能不好吗?

康普顿先生笑答:“您不妨仔细读读这篇深度报道。这个华人船队面临十倍于他们兵力的匪徒,勇敢周旋,果断开火,以至于将匪徒全歼,己方无一人殒命,整个过程都写得清清楚楚,堪比一场历史书中的经典战役——如果这都够不上凯旋的标准,那么凯撒、大流士和拿破仑的事迹,怕是要从历史书上撤下去了。我们的读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聪慧绅士,我相信任何一个人读完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都会一致认为,在这次船队与匪徒的对决中,胜利的必然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