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2/4页)

她扭身,含含糊糊的抱怨:“明天再说啦。”

“还有两个月零二十五天。”苏敏官伸手擦掉她唇边水渍,理直气壮,道,“我要抓紧时间。”

林玉婵不理他。真到两个月零二十五天之后,他能从容抽身她敬他是条汉子。

她从包裹里抽出英法两本《基督山伯爵》,盘起腿,自己开始用功。

苏敏官好奇:“你在学法文?”

林玉婵心里一跳:“难道你小时候……”

“没有。”他被她大惊小怪的样子逗笑了,“还没来得及。”

伏在她身后,看了看法文版那堪比天书的内容,又说:“以后你教我。”

林玉婵大为自豪,美得不行。

终于能在某些领域吊打古人啦!

不过,自己摸索毕竟太慢,处处碰壁。况且就算钻研出点门道,也是“哑巴法语”,只能看不能讲。

她想,要是能有个老师就好了……

维克多免谈。不知康普顿小姐的闺蜜、或是孤儿院教士里有没有会的……不过她大概率付不起符合她们阶级水准的学费……如果能在棉花上发个小财,也许可以……

胡思乱想一会儿,抬头一看,苏敏官已经离开。

她继续啃书。

约莫过了一个钟头,忽然有人轻声敲门。

“林姑娘,”是愣大哥江高升的声音,“老板请你出去一趟。”

*

林玉婵莫名其妙,被江高升带到城里一家旅店门口的棚子里。

苏敏官等在门口,朝她微笑,递来一碗热姜茶。

她接过,依旧不明所以:“你不是说你来住旅店……”

“人都满了。” 苏敏官笑道,“全城大小旅店都人满为患。”

林玉婵推门往里一看,旅舍堂屋里果然坐满了人,有穿皮袄的,有穿棉袄的,有穿几层单衣、靠着火盆烤火的,看样子阶层各异;不少人脚边都堆着行李货物,大家用方言互相抱怨,猛然也听不太懂。

她疑惑地转头:“这是怎么回事?”

苏敏官专门把她叫出来,肯定不是让她来看这个热闹的。

他依旧不显山不露水地笑着,背风处给她搬来个凳子,说:“阿妹,用心听他们的方言,试试。”

林玉婵点头,小口啜姜茶。

小小九江港自开埠以来,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发展迅猛,到处都是商铺旅店大烟馆,挂红灯的堂子也正大光明地开在道路两旁,里面响着粘腻的丝竹乐声。

但像今日这般,全城旅店爆满,挤满了无处过夜的客商,也属于十分异常的状况。

旅店老板是个佝偻中年人,细细的辫子甩在背后,忙里忙外,给各位客人送热水。

“实在不好意思,官府有规定,堂屋不能留宿过夜。诸位还是商量一下,愿不愿意花点钱挤客房……小人也没办法,不是贪财,今晚上人更多,送出的热茶热饭都免费,其实不赚钱……大家多担待,谢了……”

老板也很为难。这么多客人挤在他店里,也不敢撵人,又怕客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万一病死冻死在他店里,那官司可吃不起。只能供应茶饭,又收不到房钱,一张脸拉得像苦瓜,还得强颜欢笑,整张脸上写了个不情愿。

各路客商火气也大,坐在自己的货物堆上,南腔北调的喷人:“我们都打了三天地铺了!大冷天的简直要命!老板,你也是做生意的,出门在外就当互相帮衬,你就留我等在堂屋又怎样!谁多事去举报,大伙打断他腿!好不好?”

一阵稀稀拉拉的附和声。

“就是!老板,我们要求不高,有口热水、有个火盆就行!等我们的棉花卖出去了,自当厚酬,你别急!”

旅店老板没办法,唉声叹气,吩咐小二再去烧一锅热水。

林玉婵从满耳朵方言里,敏感地捕捉到“棉花”二字。

她忍不住回头,和苏敏官对望一眼。

“不知谁散布的消息,说九江港来了财大气粗的洋行买办,棉花价格一路走高,”四周都是人,苏敏官终于没法再干坏事,只得规规矩矩坐好,轻声跟她一起破译江西方言,猜测:“全江西的棉商,还有临近省份的一些客商,闻讯都赶了过来。江西只有这一个开埠港,一下子不够住,很多民房里都挤了借宿的客商。寺庙道观也都满了,各同乡会馆里更是人气兴旺,运水的挑夫都不够忙。”

林玉婵悄悄趴上窗栏。

再看堂屋里的客商,果然,他们脚底下踩的、屁股下坐的大包裹,虽然打包方式各异,但都能看出来,全是棉花样品。

“老子就该在三天前把货全卖掉。”一个头缠毛巾的客商跟同伴诉苦,“谁知这价格越降越离谱,再等下去,盘缠都要没了!老九,咱们不管别人,明儿就出手吧!好歹回家过个年!”

另一个客商缓缓掏出大烟膏盒子,扣扣索索的点了一锅,长长吸一口,算是慰劳自己的连日辛苦,然后慢悠悠叹道:“哎,也不能赖洋人。他们洋行也有收购份额,不是做慈善的。怪就怪咱们中国人太多,种棉花的太多!这消息一起来,呼啦呼啦,整个江西省恨不得都把家底带过来,这货一多,可不就卖得贱!这中国人哪,就是爱捕风捉影,爱扎堆,没个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