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3/4页)

合作?妥协?从没想过。

“用中国行话说,这叫‘拜码头’。初来乍到,强龙不能压过地头蛇。我相信在俄国做生意也有类似的规矩。”林玉婵耸肩,“你的制茶成本比别人低不少,这点钱自然出得起。”

李维诺夫:“我自然出得起,但是……”

“别忘了,你对面这些茶商为了将你赶回老家,是不惮诉诸武力的。而你想在中国长久地待下去,我只是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而已。现如今,汉口茶叶生意的蛋糕就这么大,你上来就要分走一大半,其余商家当然不允许。但是,随着汉口开埠,国际贸易需求会急剧增长,茶叶生意这块蛋糕会越做越大,到时候,大家有钱一起赚,你再慢慢扩大茶叶生产的规模,就算到时你依然只分一小块蛋糕,利润也会十分可观。

“这些道理你肯定都知道。但由于汉口茶叶公所和你敌对已久,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冲突。你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人愚昧排外,因此并没有往深层次想。大家都要赚钱,你砸人饭碗等于断人活路,不论是在俄国还是中国,都是一样的。”

维克多一边翻译,一边忍不住说:“林小姐,你这个‘蛋糕论’是从哪听来的?太贴切了,说得我都饿了。”

林玉婵确保双方都明了自己的意思,才转向朱老板,笑道:“这样行吗?”

几位汉口茶商沉吟不语。

汉口茶叶公所其实组建不过一年,皆是因为汉口开埠以后,洋商洋行碾压性进驻,大伙不得不抱团维护自身利益。今日就算赶跑了一个俄商,日后还会来第二个、第三个……

如果这位李维诺夫,在汉口办厂的同时,还能帮忙改善商业环境,给本地商人分一部分利润……

似乎也可以接受。

毕竟,本地商户有本地的优势。譬如,有更多样、更廉价的毛茶收购途径;用工成本更加低廉;在茶叶鉴定和保存方面经验丰富;还能抱团取暖,能互帮互助。

如果洋人愿意和他们在同样的起跑线竞争,而不是一把屠刀当头砍下,大伙还是很乐意跟洋人一决高下的。

没了李懦夫,等日后来了张懦夫、王懦夫,可没有上海博雅的女老板帮他们斡旋。

但朱老板依旧喜怒不显,淡淡道:“我们需要回茶叶公所商议一下。”

李维诺夫这边也老大不情愿:“林小姐,让我向中国人低个头而已,你这是让我向他们下跪啊!”

林玉婵微微一笑:“条款细则,你们可以再商量嘛。喏,他们这就要回茶叶公所,你和维克多都跟着去,不会有人赶你们的。小女子失陪,我要去跟您的蒸汽机共度愉快的一个钟头了。”

她起身,收起博雅铁罐茶。

朱老板等人目送她走出几步,忽然站起,朝她拱手。

“多谢姑娘!改日务必光临茶叶公所,我等再行招待!”

“客气。”林玉婵仗着个“时髦上海茶老板”的身份,友情建议,“其实你们也可以试试机器制茶,只要注意风水——哦不,控制噪音和排污,产量能上去不少,定能和洋商一搏!”

-----------------------------------

‘汉口六壬伏英馆’的龙大师托着罗盘,正百无聊赖地等在门口,一边朝过往行人念念有词,给自己做广告。

“驱邪解降,风水招财,化解官非,灵僮问卜……”

“有劳了。”林玉婵打断,笑眯眯递过去一块银元。

“哎唷,不敢不敢。”龙大师赶紧推辞,收了那神神道道的腔调,换上满脸江湖气,低声说,“姑娘也是会里姐妹,帮一把是应该应分,怎么好收钱呢!再说,回头那个洋人找小的改风水,我狠狠宰一笔便是。若按行规,小的还得给姑娘送佣金呢。”

林玉婵还是坚持把银元塞到他手里。

“那烦您帮我跑个腿,到义兴轮船上找苏老板,帮我递个话……”

如果李维诺夫谈判顺利,汉口茶叶公所和顺丰砖茶厂,能够从对立转为合作,汉口地区的排外风潮应该会消解一大半。

大概,就不需要那么夸张的戒严了吧?

但大清官场效率低,这戒严令到底何时能取消,林玉婵心里也没底。

先跟苏敏官通报一下阶段性成果,让他别惦念。

-----------------------------------

“顺丰砖茶厂”已经重归平静。那些“被动停工”的中国雇工大概是闲得太久,良心不安,有些正拿了扫帚水桶,默默收拾砖墙脚下的臭鱼烂虾。

林玉婵直接进门,直奔李维诺夫的蒸汽压茶机。

顺便从包里薅出纸笔,打算狠狠偷师。

圣彼得堡皇家大学的工程师设计的耶!

这种规格的机器,如今全中国怕是屈指可数。

她原本无甚工科基础。但十九世纪的机械科技毕竟还处于发展初期,林玉婵跟着露娜航行多日,又啃过操作手册,又蒙徐寿父子面授机宜,又亲自钻过蒸汽管道,也勉强算是自学成才,成了个半瓶子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