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2/4页)

脑子快的很快看出了问题:

“上海和宁波的生丝价格怎么差一倍!”

“上个月我去汉口,砖茶收货量还没这么多!——不对呀,茶商应该都在过年啊!“

“苏太太,镇江九江的三天前的差价,现在应该没有了吧?”

……………………………………

林玉婵不理会。她只负责提供情报,不负责分析答疑。

否则万一分析失误,让别人亏了大钱,她担不起这责任。

数字写完,紧接着是商业动向。

“汉口:俄商入驻租界,使用机器压茶,茶砖产量翻倍,当地茶砖价格骤降,对俄出口量翻倍。渣打银行入驻,当地洋行融资更易,各项商品收购额都会相应增加……”

“镇江:受苏州无锡战事影响,当地有官军设卡收税抵军费,洋商难以通行……”

“宁波:宝顺洋行大量输入鸦片。官府令当地盐商补税款。两相叠加,造成当地钱荒,头寸吃紧……”

“广州:虽然我们的船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但从九江得到消息,有三家洋行计划撤出广州,将总部转移至上海。分别是……”

“香港:各大洋行筹备聚资组建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新型银行……”

桌上的茶早就凉了。没人有工夫品茶,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小的,生怕错过这细声细气的每一句话。

对许多人来说,尽管还无法立刻分析出这些情报能怎么换成银子,但商人的直觉告诉他们,这一块小小的黑板上,隐藏商机无限。

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货源基地。有些近宁波,有些近九江。这些外地的情报对他们来说也并非多余。下次他们往返内陆的时候,再也不用花时间重新了解情况。

有人摸出随身纸笔。

却迅速被林玉婵制止:“不好意思,只看不抄。”

林玉婵写完最后一笔,钟声敲响十二点。

义兴商会的首次“会员福利”,就此派发完毕。

林玉婵用帕子擦净手上粉笔末,笑道:“多谢捧场。黑板上的情报会保留一个钟头。现在大家请便。天寒地冻,可以多在这里歇会儿。茶水点心随便用。”

她说完,厅里静了一刻,随后嗡的炸了。

几乎没用几秒钟,友商们迅速扎堆,拉帮结派地开起了小会。

“看到没有,洋商还在操纵棉花价格。咱们不卖,不卖……”

“怡和洋行在镇江要有大手笔啊。老兄们,咱们的大豆,要不要运过去试个水?”

“等今年收了丝再看吧。英国佬看来今年订单不多……”

“苏太太,轮船还没走吧?在下冒昧提请,帮我问问江阴地方的烟草收购价!”

……………………………………

在以往,关系相好的商户们也会聚在一起猜测商机。同乡同省的生意人也会抱团行动。但从没有像今日这样,有人将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种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他们仿佛跨入一座宝藏。

当然也有人无暇讨论,看到跟自家生意有关的某些数据,立刻飞奔出门,抢占先机去了。

林玉婵也不闲着,请过自己的两位经理,就着新鲜出炉的情报,开始制定年后计划。

常保罗:“棉花可以运到宁波去卖。”

“博雅号”带来可靠情报。有家普鲁士洋行进驻宁波,拒绝签订齐价合同,上来就大笔吃货,把宁波棉花价格拉升了三成。

常保罗乐得合不拢嘴。亲家发财,他跟着高兴。

林玉婵笑道:“咱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投机,而是通过信息的流通,抹平各地的价差,让中国商人少吃亏。况且有了商会的快艇报讯,宁波这高价也持续不了多久。你递封信,让你亲家赶紧就地清货。博雅就不凑这热闹了。等一个礼拜,上海的棉价会回升的。”

她说完最后一句话,自己都觉得有点不相信,胸中波澜起伏了那么一秒钟。

去年她连滚带爬地卖棉花时,每天等洋行开价,等得心惊肉跳,感觉自己像个赌场上的雏。

而这一次,她总算有点信心,觉得自己能稍微预测一下棉花价格的走向。

其余商人也有同感。不觉,几个棉花友商凑到她跟前,说道:“苏太太,我们算了算各地的洋行收购量,商量了一下。这次洋人开价低于二两半,我们花衣街的商铺一概不卖。”

林玉婵马上说好,加入这个临时的价格同盟。

十几年来,一直被洋商握在手里的“定价权”,终于在今日,被中国人摸到一个手指头尖儿。

至于茶叶,由于是中国特产,出口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游戏规则,价格不太会上蹿下跳。唯一有点威胁的竞争对手印度,被去年洪灾伤了元气,所以现在中国茶商的日子还算滋润,用不着像棉商那样天天坐过山车。

但是博雅的茶叶生意貌似到了瓶颈。负责茶叶的老赵分析了各地茶货数据,不无担忧地说:“英商收购量整体收缩,咱们的精制茶和德丰行的招牌精制茶特点雷同,德丰行又不惜成本地压价,今年咱们的精制茶销路不太乐观。专供俄国的红茶,又被汉口那个李懦夫抢走许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