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第3/4页)

清政府的政策一日一变,在它那命运多舛的最后五十年,还有无数民变和起义正在酝酿中。

林玉婵如今身家约莫一万两,大部分都是博雅的资产价值——其实地价最疯狂的时候,她的身家能达到一万五千,但这些都是纯数字,看得见摸不着。

她手头能调动的个人积蓄不过一千银元左右。已经属于小资阶层中不差钱的。

但她愈发觉得,把自己所有资产都放在博雅公司一个篮子里——当然还有义兴的一点股份,但两家铺子其实命运相连——看似稳妥,其实危险。

她试探问:“苏老板,你每天枕着义兴这么大家业睡觉,有没有觉得——嗯,七上八下,心神不安的时候?”

苏敏官静静看她拆蟹,摇摇头,不厌其烦地拉过盘子代劳。

两年了,没长进。

“义兴的资产又不是我的。”他答得很官方,滴水不漏。

林玉婵嗤之以鼻,指着他手里蟹腿:“公款吃蟹,该当何罪?”

他这才一笑,随后低声补充,“算不上多大的家业。我还嫌不够呢。”

忘了,他属于欠革命阶级。只要他没挣到像祖上那么多资产,他就不会考虑“钱打水漂”的事儿。

再说,苏敏官背靠大清第一连锁黑帮,不需要金钱来建立安全感。

他做买卖赚钱,纯属发挥本能,顺便帮衬同袍,给自己赚个方便。

苏敏官将沾着咸奶油的蟹肉一条条送到林玉婵的叉子尖,看着她,若有所思。

“阿妹,打算置地?”

但凡中国人,不论做官还是经商,发财之后的第一要务都是买地。官场杀机四伏,商界处处凶险,唯有土地不辜负人。只有当了地主,心里才真正踏实。

苏敏官想了想,又道:“不是我打击你……”

在大清买地,可不像古代小说里那么容易。土地都是农民代代相传的祖产,除非真没活路,谁肯轻易出让。就算有人赤贫缺钱,家中的土地多半早就被当地财主盯上,一有机会就大举兼并,好地根本不会流入市场。

更别提,乡贤势力庞大。很多时候外人进村要买地,全乡全族都得开会表决,接纳此人成为家乡一员,这才肯把土地卖给他。

致仕大官、退休富商,也许还能靠自己的人脉和权力,搞到一点物美价廉的土地;像林玉婵这种无根无基的小寡妇,冒然进村要买地,人家根本不会搭理。

就算千辛万苦,弄到一点边角碎地,她无暇耕种,还得雇人打理,每年下乡收租;若是佃农刁钻,还得额外费许多精力口舌,甚至动用暴力,活成她讨厌的万恶旧社会典型。

要是运气再差一点,土地被人侵占、变卖……这时候就得拼人脉、拼财力、拼不要脸,有时候打官司能打一辈子。

所以林玉婵一介无权无势外乡人,想当地主婆安稳收租,难度颇高。

林玉婵听完他的寥寥几句警告,忙笑道:“没有没有。”

土地什么的,她跟土著们有一百多年代沟,对此并不是太执着。

况且……

等大清亡了,军阀混战……她有多少地也保不住。

其实往远了想,她名下的这个小洋楼,其实百年后也多半充公。林玉婵对此很有思想准备:殖民主义的遗留物,最终是要还给人民的嘛。

“苏老板,”她忽然问,“你买过外国公司股票吗?——不是炒地皮那种皮包公司,是真正做实业的那种西洋大公司……”

“有啊。”苏敏官仰靠椅背,云淡风轻地说,“家祖最富有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每年三成红利。”

林玉婵:“……”

太过分了!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破产活该!

转念一想,这种所谓“股东”,都是直接大笔注资产生的,不是靠在市场上一张张买股票。十三行富商控股外国公司,也不是为了炒作牟利,而是为了能参与它们的决策,获取巨额分红。

由此可见,苏敏官对炒股也没啥经验。

“以前容先生曾说过,在美国购买股票手续复杂,需在交易所占有特定的席位,才有资格。但如今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正在修建贯穿美国的大铁路线,面向公众发售股票,所有人均可认购。他又认识公司高层,买起股票来很方便。”林玉婵把一沓纸张放到饭桌上,“这是我跑了几家洋行、翻了几年报纸,综合出的一点资料。我觉得——我以为,把少部分资产分散到地球另一端、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国家,可以有效地对冲一下大清要完的风险。”

“对冲风险”这种金融词汇,她也不知是上辈子何时听说的,但觉在此地此时用起来十分合适。至于顺口说出的“大清要完”……

她耳根一凛,偷眼看苏敏官。他坦然听取,并没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