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2/4页)

“那——你送了文大人那么多洋货,你那时又不知我要见你,怎么单留着这件呢?”

林玉婵又是一怔,看看屏风后的文祥,总不能说,我舍不得……

她不忘保持喜庆笑脸,想了想,道:“这瓶花露本来是要送给文夫人的。但她问了来历,说这么贵重的东西只配给太后那种身份的人用。文大人向来朴素,她若收了,夫妻生嫌隙。因此给我退回来了。可巧这花露最后还是到了太后手里,也算是让文夫人说中了。”

这话把文祥也捧一遍。商业互吹没坏处。

说完,小心抬眼,看到慈禧的嘴角微微向上一扬。

“瞧瞧,这是汉人,却也知道礼数。”

又转头跟文祥抱怨:“你也真是的。人家都说办洋务油水大,就你装穷。”

文祥忙起身,诚惶诚恐地分辩:“哪有的事!奴才一心为国,国家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至于自家关起门来过日子,何必那么讲究?”

慈禧笑道:“我知道!你瞧你这靴子,脚指头都快露出来了,怪膈应人。回头去领一双新的。”

文祥忙谢恩。

起身后,面有得色,朝旁边那个顽固派裕盛瞟了一眼。

裕盛冷笑,低头喝茶。

林玉婵缓缓出口气。

就演戏呗。一起演。即兴演。她就是个道具。

“对了。你过来。”慈禧忽然召她近前,“你带来的这罐子东西,我叫宫里会做西菜的厨子看了,无人识得。”

林玉婵忙接过罐子一看,原来是黑糖蜜(molasses)。

租界里的西菜馆常用,北京还真没有。

她答:“这是甜菜制成的糖浆,滋补,多用作烘焙西洋点心。”

慈禧来了兴致:“能做什么吃食?这儿有个点心房,你做来看看,也让我那些厨子学学。”

林玉婵能怎么办,赶紧答应,搜刮脑海中的下午茶食谱,说:“给您做个姜饼蛋糕吧!英文叫gingerbread,是欧洲传统甜食,补血暖胃。”

关键是简单。不容易失手。

慈禧嗜甜,立刻笑道:“快去快去。”

------------------------------------

林玉婵倒退了下去,被人带入厨房,觉得有点荒谬。

毕竟是阶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说到底,她今天就是个调节气氛的工具人。

慈禧也就是个三十岁的青年妇女。和现代许多三十岁的姐姐们一样,她爱美妆,爱美食,以至于后世的很多民间小吃都有着相似的发源故事:“某天慈禧太后偶然吃到……”

太后兴之所至,接见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民间女商人,不是来跟她聊经济聊政策的,而是纯为满足好奇心,给自己找点乐子。

但林玉婵心中还是微有不甘。她早上四点钟起床,颠簸了三小时马车,又在秋风里候了一个半钟头,费了许多脑细胞,战战兢兢回话,就为了给慈禧做个点心……

她有很多关于洋务运动、关于中国命运的见解,想跟这位同为女人的帝国最高统治者分享。尽管她知道这不能挽救大清必亡的命运,但哪怕只是能让慈禧日后少干一件傻事,多赦一个有识之士,也是值得的。

退一万步,哪怕跟她聊聊自己的生意,抱个皇家大腿……

不止一人对她严厉叮嘱过,太后没问的事,绝对不许瞎提话头。

她不敢作死。于是她现在只能烤蛋糕。

圆明园里的“点心房”,名字低调,其实是个高端大气、中西结合的巨大厨房,几大列橱柜,陈列着各种用得着用不着的珍馐调味品。

唯独没有黑糖蜜。

林玉婵先洗手,问过厨工,要来白面粉、牛乳、牛油、鸡蛋、蜂蜜、姜、糖、盐……

她原本厨艺平平,但为了伺候康普顿小姐的下午茶,特意去西菜馆学过几样流行的西点做法。当然比不上租界里的洋人大厨,但应付一下没离开过北方的慈禧,应该还算合格。

19世纪的gingerbread,不是后世做“姜饼屋”的那种硬饼干,而是更接近蛋糕的松软质地。林玉婵熟练地准备面团,一样样加料,最后将黑糖蜜搅拌进去,放进西式烤炉。

宫廷厨房的配置不是盖的,低温慢火恰到好处。蛋糕尚在炉中,已经喷香满屋。

掐着时间,用厚布缠手,把蛋糕取出,已烤成漂亮的古铜色,蒸腾着牛油的芳香甜美,混合着一点辛香的姜味,闻起来很有节日氛围。

林玉婵在橱柜里发现了此时少见的肉桂,磨成粉,洒在蛋糕上提味。

旁边几个厨子全程围观,暗记她的动作步骤。

最后帮她将蛋糕切开、装进珐琅彩瓷盘,配上进贡的西洋镶蓝宝石银餐具,又为了防风,罩了个丝绸罩子。

忽而安总管掀帘而入,用力皱了皱鼻子,低声鼓励她:“你很好。太后很久没这么欢喜过。你待会用心伺候在旁,必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