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原配在朝堂(第2/3页)

到现在,虽然几兄弟还是挤一个屋子,兄弟几个还打着光棍,也这么凑合着过来了。

不过今年他们家这个年过得比往常有盼头,因为在年前上面通知下来了,里正传达了上面的好消息,鼓励开荒,三年不收税,满三年后五年内减半征收。

如果不是因为没解冻的时候干不了活,他早就行动起来了。

他们已经圈好了地盘,看准要开哪一块地。

等到一化冻,就拿着农具出门了。

他们兄弟个个都有一把力气,刚开荒的地是瘦一点,但是只要多弄一些草木灰,多弄一些山上的熟土,辛苦两年,也可以把这荒地养熟种粮食。

不然就他们家这情况,是不可能拿得出钱来买地的,他们总不能一直不娶媳妇。

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去开荒,兄弟四个分头行动,一个和娘顾着家里少少的那点地,其余哥三个去开荒。

这个时候有铁农具的人很少很少,他们没有铁器也有其他办法,木制的石制的各种工具一起上阵。

就算有铁器,在开荒时大多数人也不舍得用的,荒地上很多石头,要是一个用力,搞不好就会崩掉一个口子。

用木制的或者是石制的,坏了也不心疼。

有些当初逃荒逃难来到这里的同样跟着出门,要么当初买不到田地,要么这个村里没有田地可买,现在也抓住了机会。

一时之间,满是热火朝天。

钟同知一直注意着知府的动静,所以在知府给了种子让那些佃农种下那蔬菜的时候,他也照做了。

“知府大人,种那么多的蔬菜是要做什么?”

他不解,问了,知府只是神秘的笑笑,“请大人静候一段时间,不会让你失望的。”

钟同知:吊足了他胃口。

知府要不说,他也没办法。

转而问起了府试的情况。

这个种植的事自有下面的人去办,府试可马虎不得。

苏荞初点头:“已经准备妥当。哦

府试,三年两次,这些学子们通过了县试之后来到府城参加府试,过了,就是童生,等到八月的院试也过了,那么就是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就能继续考举人,举人之后才是进士。

苏荞初是主考官。

她为此做了不少准备了,最大的重点是防止作弊,至于题目这个好说,根据之前的一些题目,再按照她的偏好改动一下,就有了。

她这些年的书不是白啃的。

至于这些学子……去年来到这里就开始了租书业务,也不知道现在能看到多少效果。

科考对于考生们来说不容易,苏荞初是主考官,自然没有什么难得,她在考场,也没有人能够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作弊。

位置是抽签的,有一个因为知府大人在前面有些紧张,苏荞初看他好一会儿才冷静下来。

也有些很稳重,刚开始惊讶了一下,之后就沉浸在了答题中。

考生从十多岁的少年,到五六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有,涵盖了各个年龄层,五六十这个年纪还不放弃,也只能说一句有恒心。

试卷发下去,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对这些题目有没有把握。

苏荞初时不时的会起来走走,看看他们的答案。

走到哪里,谁就紧张。

所以还没有谁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到无法答卷的。

这些考生目前来看不错,有些是家贫,有些家里有能耐的,都事先打听过她的偏好,比如她喜欢文风华丽的,还是文风朴实的,比较保守,还是比较激进等等。

知道了主考官的喜好,这样子能够向主考官靠拢,提升录取率。

只不过市面上的那些偏好有几分真几分假,也就主考官自己知道了。

苏荞初批卷的时候看到了几个让她眼前一亮的好苗子。

一个是白熊县的县试第二,一个是乌头县的县试第一,还有一个是织云县的县试第八。

织云县的这个县试第八逆袭了,由第八名上升到了第一名,他叫连松。

苏荞初记下了这个名字。

然后就没有她的事了,他们要在八月的时候参加院试,过了才能拿到秀才功名,这些童生们也不知道能够过几个。

文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看得到成绩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同知被苏荞初使唤的团团转。

他是二把手,一把手喜欢到处跑,他这个二把手少不得就要留下来坐镇,虽然因为他们两个一条心,这些世家乡绅们没有不识趣唱反调的,仍旧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

而且外地的商队越来越多了,还有南方的商队特意为了味精过来的。

越繁华,越忙碌。

水原府这样,钟同知心里高兴,好像现在又找到了当初做官时的念想,看着百姓越来越好,为当地造福,一时半会儿的也忘了那些种下去的蔬菜,直到收割了,然后这些不值钱的蔬菜变成了糖,还有白花花的、价比黄金的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