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奸商3(第3/5页)

武梁也挺客气,“不瞒三位老板说,我也寻思着该打声招呼的,可又怕事有万一,到时再落老板们埋怨,所以不敢开口啊。”

三位老板一看武梁这么好说话,笑得越发如亲人般的了,“姜老板尽管说尽管说,我等自然只有感激,哪有埋怨的道理。”

既然如此,那便说了啊。

很简单嘛,这价格,是很应该抬的,因为市价越高,就赚的越多嘛。咱手里那么多粮食,咱不抬价还等什么呢?

这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石大米价格一两银子的话,给你提三成,则一石大米能赚三百文。但如果一石大米的价格是二两银子的话,那就是六百文。你想一石赚三百文还是六百文?

可问题是,钦差大人会按市场价格收粮吗?

这个武梁当然不给打包票,“这就是我说的万一了。做生意嘛,哪能没有个万一的风险在呢?百分百赚钱的买卖,那岂不人人都做得?凭什么是你我赚钱呀。”

三个老板连说那是那是,一脸赞同。

当然实际上人家也就听听,不管她向哪个方向引导,人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武梁也不多劝,反而道:“看在都是京城来的份上,几位老板要想收手走人,手里货我可以接,不过价格得给我预留些赚头,还有银子,得等一个月后,啊不,宽限些两个月后归还。说实话,我几十万两银子都换了粮食,现在手头现银不多了。”

几个老板互相看看,齐齐点头微笑,“可以考虑,可以考虑。”

心里却记下了重点:这意思,基本上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能出货赚钱?

“或者哪位老板准备走人,能将手头银子借我些,让我周转两个月。两个月后,我按每万两给付千两利息偿还如何?”

几位老板还是笑眯眯,“可以商量,可以商量。”

心里再记下一个重点:借银子给一成的利,也就是说,她以现在的价格,甚至继续在涨的更高的价格收粮,还能赚上至少一成以上?

丁老板做为腰最粗的老板,干脆直接拉起了关系,“妹子呀,你给咱几个说句真话吧,是不是京里传来什么确信儿了?上面真说了会按市价的三成收粮?”

他们也都纷纷往京城去信儿打探啊,可没听说圣上会这么打压粮价,也更没听说圣上会那么高价收购啊。

武梁摇头,表示没这回事儿。脸上却笑笑的,一副心情很好的样子。让人不知道是真没这回事儿呢,还是事关上面她不好说或者不愿说呢。

“不过大伙儿想一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朝廷缺粮,匪军也那么多人马要养呢,他们就不缺?要知道匪军可并不只是抢啊,他们也有的是银子。到时候朝廷价格若低了,匪军可就有孔子钻了。反正到时候人家衣服一换,怀揣银子过来问价,咱们可不认识那是匪军不匪军的,谁能不卖呢。落真这样,朝廷也不想的吧。”

几位老板都点头附和着是啊是啊。

然后心里继续抓重点:原来还有这么条路,如果朝廷价低,就囤着卖给匪军去?

他们才不信坐等匪军变装上门这样的事儿,所以寻思的是,怎么和匪军接上头呢,匪军又给价几何呢?是不是比朝廷给价高出许多?

这么一想就想到了西南那边征粮来了。朝廷是高出市价三成征的粮,但高出三成还是强制征收的,就是带兵抢大户嘛。

为什么高出三成还不麻溜卖掉,还等着朝廷抢呢?莫非就是因为匪军给出的价更高?

那到底是多少呢?

有人便难免想得有点儿多。

总之最后都表示听君一席话,真真受益良多啊,咱们要多聚多交流啊……然后就各自回去磨唧去了。

只是时间不等人呀,如今价格已经被抬那么高了,你价格底肯定收不到,只能要么收手走人,要么就得高价跟上啊。

这些大老板们,跑到蜀地来干嘛的,赚钱啊。并且听到朝廷消息后跑过来的这些个,一个个那都是些投机商!

都担心程烈会对他们动武力了,都仍然忑忑着观望着,但就是不肯撤退。可见投机的心理有多盛。

当然,富贵险中求嘛,身为投机分子,胆儿太小可怎么成。

武梁都那般胆大了,何况人家都是大老板,腰更粗。不象武梁这种借鸡生蛋没什么身家资本的。

她敢,他们更敢呢。

只要跟紧了她,她出货时他们也出,那就行了呀。

就在这些货们各种思量蠢蠢欲动一时想上一时想退犹豫不定的时候,锦城官方有了态度。

锦城郡守明确表示,“从前蜀地粮价持续偏低,如今也该有个更合理的价位了。”

此言一出,有粮的民众,仓满的商人,都纷纷从中嗅出了财富的味道。

更合理?也就是说如今已经小有涨幅的粮价还不够合理是吗?